两根一起用力挺进宫交h_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午夜av亚洲女人剧场se,她当着丈夫面被耍了k8,女警丰满的双乳

這里是 2016 年全球科技領域的新變化

時間:2016-12-31

       文章轉載自知乎,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016 年,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歷著動蕩,資本、技術與社會互相推動,不少行業和領域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革和發展。
 

       在發展速度最為迅猛的領域——科技和互聯網行業中,關乎人們生活細節、促成人類社會進步的技術從未停下腳步。
 

       今天,我們來回顧 2016 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技進步。
 

       @好奇心日報 是已被認證的知乎機構帳號。)
 

       @好奇心日報 在回答問題「2016 年哪些科技產品可以入選年度十佳?」時根據團隊一年來報道所覆蓋的各類科技新聞,選出了超過 40 件不同的硬件產品,小到耳機、大到火箭。他們從設計突破、改變行業、技術創新、流行度和社會影響五個維度為這些產品打分,最終呈現了排名最靠前的這 10 個產品。
 

       獵鷹 9 號火箭

       「私營太空探索走在了國家前面」
 

       火箭自動飛回發射臺,這是國際空間站以來最大的航天技術突破;

       進入太空變得前所未有的廉價。
 

       2016 年 4 月 8 日,美國私人航天公司 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進行第 22 次發射。在給國際空間站補給物質之后,第一級火箭在脫離之后再次點火,以垂直的姿態「輕輕」降落在了一艘專門設計的海上駁船上。
 

       自此,全世界第一款真正可以回收的運載火箭完成試驗,正式登場,定名獵鷹 9 號全推力版,引起轟動。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造成轟動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自從羅伯特·戈達德造出第一支火箭直到現在,火箭本身一直都是一次性的東西,獵鷹 9 號改變了一切。
 

       2015 年 12 月 21 日,獵鷹 9 號火箭進行第 20 次發射,在一次性將 Orbcomm 的 11 顆小衛星送入軌道軌道之后,火箭的第一級自動飛回了發射場附近的陸上著陸場,以垂直的狀態停在了地面上。這次試驗其實已經標志著獵鷹 9 號可回收火箭接近完成,而后來成功的海上回收代表著難度更大的成功。
 

       獵鷹 9 號的回收技術是從「蚱蜢」試驗火箭發展而來,目的是減少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發射成本高昂的原因之一,是昂貴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包括獵鷹 9 號火使用的梅林-1D 發動機在內,這種使用煤油-液氧燃料、采用「燃氣發生器循環」工作方式的昂貴部件不管是泡水還是摔下來都會導致損壞。
 

       獵鷹 9 號使用翼片和火箭發動機矢量推力控制的降落方式,可以讓火箭第一級很溫柔地垂直降落在地面上,保護火箭的主發動機。
 

       實際上,獵鷹 9 號火箭從一開始就以商業化和低成本為目標設計。按照 SpaceX 的報價,近地軌道載荷超過 22 噸的獵鷹 9 號全推力版的一次發射報價是 6200 萬美元,這個價格只有美國德爾塔 4 型火箭 1.7 億報價的 36%,也比俄羅斯質子 -M 型 8000 萬到一億美元的報價更便宜。
 

       回收普及后,獵鷹 9 號的發射成本會更低。
 

       獵鷹 9 號火箭完成了過去所有國家和公司都沒有完成的技術成果,甚至讓 SpaceX 自己提出的火星計劃變得可信很多——想要不依靠舉國體制,去火星的票價得有人買得起,這件事才運行得下去。
 

       AirPods

       「重構了無線耳機應該有的體驗」

       蘋果最好的工業設計之一;

       重構了無線耳機體驗的每一個細節。
 

       一年下來,三場發布會、四大產品線更新,但蘋果最創新的產品是這款耳機。
 

       在這之前使用一副藍牙耳機,一般是這樣的過程:對著說明書,學習耳機上的三四個按鈕怎么按才能配對。接著打開手機的藍牙設置、找到新耳機、點擊連接。之后每次用完,都得想著把耳機關掉,否則拿起手機接電話時會發現沒有聲音。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拿到 AirPods,這個過程被簡化了。打開盒子,點一下手機屏幕上彈出的配對按鈕。AirPods 的每個細節都讓你覺得,這可能是無線耳機該有的樣子:摘下自動停止音樂播放,打來的電話正常響鈴。完全沒有線的束縛,用完放回收納盒就開始充電。
 

       這一對高度整合的耳機,每一只 AirPod 耳機中都有一枚 W1 主控芯片和一粒電池。電池容量 93 毫瓦時,相當于 iPhone 7 電量的 1%。一個不大的空間里,還塞下了天線、麥克風、以及紅外距離感應器。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來自 iFixit 的拆解圖
 
       AirPods 還不是個無可挑剔的產品。我們的使用中也發現聲音同步、麥克風音量小、換歌得靠 Siri 等等問題。但 AirPods 是個標桿,它不只是一個配件,而是依靠軟件和定制芯片的結合產生統一的、出眾的體驗。
 

       無線耳機就應該是這樣子。
 

       特斯拉 Model X 電動車
 

       「自動駕駛提前來了」
 

       全車系搭載的「Autopilot」功能是全球第一個開賣的準自動駕駛系統;

       特斯拉的激進策略推動了整個汽車自動駕駛的發展,幾乎所有主流車廠都宣布了自動駕駛計劃。
 

       經過故障、漏水和召回,特斯拉的第三款量產車 Model X 現在的產能從年初的 2、300 輛爬到了 1000 多輛,終于到了比較正常的狀態。
 

       Model X 是特斯拉的第三款量產轎車。Model X 的動力總成、充電服務、自動駕駛都是前一個量產產品 Model S 打下的基礎。Model X 相較于 Model S 最大的變化就是那個導致召回的「鷹翼門」。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鷹翼門」是一個很炫技的設計,用一大堆傳感器和電機實現了一個看似基礎的開門功能。
 

       但實際上,Model X 的「鷹翼門」可以在狹窄空間里實現和面包車側滑門那樣的實用性,也讓選裝了第三排座椅的車主真的可以坐進第三排,它也是選擇 Model X 而不是 Model S 進入這個榜單的直接原因。
 

       但讓特斯拉轎車上榜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動駕駛。在特斯拉之前,自動駕駛是實驗室和電影里的玩意,包括 Google 這樣的科技公司和車廠們已經在這件事上花了很多年,但甚至沒有一個可以上路測試的原型。特斯拉用一種在汽車業界匪夷所思的激進思路讓自動駕駛突然走到了消費者身邊。
 

       他們激進的策略在今年造成了一起非常嚴重的事故:一位車主在佛羅里達的州際公路上過于信任自動駕駛,最終命喪大貨車輪下。這場悲劇,在自動駕駛發展史上絕對算是標志性事件。
 

       但因為特斯拉的推進,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車廠和一大堆科技公司都投入了自動駕駛的研究。豐田、福特、通用等等大車廠都展示了自動駕駛測試車,商用時間表也提前到了 2020 年前后。
 

       Uber、Nvidia、英特爾等一眾科技公司要么已經把自動駕駛車開上了路,要么正在嘗試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預備按照過去 PC 和智能手機的路數促進行業的發展。原本說要 10 多年的 Google 也急著開始了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嘗試,與本田、菲亞特合作。
 

       特斯拉的冒險,讓自動駕駛提前到來了。
 

       PS VR
 

       「做好內容,索尼讓虛擬現實離你更近了一點」
 

       第一個有實際用途的虛擬現實設備;

       索尼在成本和技術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談了好幾年的虛擬現實(VR),今年終于來了。隨著 Oculus、HTC Vive 和索尼 PS VR 等主流的虛擬現實頭盔上市,我們也能借助越來越真實的計算機模擬的圖像,戴上另外一個人的眼,一瞥別樣的國家、人生和想象世界。
 

       在三個高性能頭盔顯示器中,索尼是硬件最弱的,也是價格最便宜的。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但 PS VR 的設計是三個主流品牌里面最好的。它的頂部設計更像是一個帽子,佩戴起來不會讓頭部覺得很沉,脖子也不會有什么不適。眼鏡內框的海綿設計,沒有漏光,戴上頭盔開始游戲以后,異物感更弱,沉浸感會更強一些。
 

       它還做了一些游戲控制器上的新嘗試,讓游戲體驗真實了不少。在我們體驗的《Farpoint》游戲配備了一個槍式控制器。在傳統的射擊游戲里,玩家的準星永遠對著屏幕中央。在 Farpoint ,槍指向的方向是由槍式控制器朝向決定的,自己的視野完全隨自己的頭部轉動而轉動。
 

       目前,PS VR 上已經有二十多款游戲,其中不少大作都是「獨占」的,至少會單獨在 PS VR 平臺上發售一年,他們包括《生化危機 7》,《最終幻想 15》還有《蝙蝠俠》等等。
 

       在國內,PS VR 在中國一起發售了 12 款首發游戲,8 款游戲同時也是其他地區的 PS VR 的首發游戲,加入 VR 模式的《駕駛俱樂部》是其中最大牌的作品。在 PS 在線商店可以看到,有超過 20 款專門的 VR 游戲上線了。比如射擊游戲《戰爭地帶》、《新世紀機甲大戰》。
 

       至于 Oculus 和 HTC Vive 的游戲,Steam 上也有幾百個了。但它們參差不齊,大多更像是體驗新技術的試驗品。PS VR 讓虛擬現實技術距離我們近了一點,背后是夠用的技術和更好的軟件內容。
 

       Surface Studio
 

       「個人電腦的下一步,這是探索最遠的嘗試」

       用可調節的機械結構解決了觸控和鼠標/鍵盤交互之間的沖突;
 

       這是目前個人電腦與觸控融合,走得最遠的嘗試。
 

       10 月下旬,蘋果和微軟各自開了一場發布會,分別講了「個人電腦進化」的新故事,對應的產品是 MacBook Pro 和 Surface Studio。
 

       我們平時在使用電腦和手機時,體驗是非常分裂的。電腦帶有鼠標、鍵盤,人和機器的交互永遠是間接的,你按下按鍵、拖動鼠標,并沒有和屏幕里的世界有直接交流。手機的觸摸屏卻是「所見即所得」,你能點擊到的就是屏幕上出現的東西。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如何把觸摸交互搬到電腦上,這是蘋果 MacBook Pro、iPad Pro、微軟 Surface 系列在探索的。Surface Studio 是目前走得最遠的探索。

       蘋果不愿意在 Mac 上用觸摸屏的理由在于,無論是臺式機還是筆記本,立起來的屏幕都不處在最佳的觸摸位置,不太適合用手操作。
 

       用一個靈活的轉抽,Surface Studio 這塊 28 英寸的巨大屏幕可以像普通電腦一樣配合鼠標、鍵盤,也可以像一個巨型平板一樣。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配件 Dial 是更激進的交互,全金屬的小東西可以和畫筆一起用于繪圖工作,貼在屏幕上旋轉,屏幕會顯示調色板等工具。
 

       Surface Studio 看上去不是適合每個人的工具,比如大多數人不需要畫筆、而 28000 以上售價的臺式機用全套筆記本水平的低性能硬件也有點奇怪。
 

       但個人電腦的未來可能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工具,找到更合適的大觸屏交互形態可能比賣給更多人更重要。
 

       這一次,微軟是走得最前的那家公司。
 

       Snap Spectacle
 

       「簡化的 Google Glass,也是更好的 Google Glass」
 

       外觀可以讓人接受的智能眼鏡,這是第一步;

       有實際用途,按一下拍攝 10 秒主視角視頻,上傳到社交網絡。
 

       和聲勢浩大,最后慘淡收場的 Google Glass 相比,Snap 公司的 Spectacle 眼鏡功能簡單了許多,它只做 Glass 最受歡迎的那個功能——錄短視頻。按一下眼鏡上的按鈕,就會自動錄制 10 秒視頻。
 

       Spectacles 的設計更像是一副時尚反光鏡。特殊之處在于它的右鏡片上方內置了一枚可視角 115 度的攝像頭,左鏡片上方則放置了一顆環形指示燈,用來顯示拍攝狀態和剩余電量。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錄制的視頻可以通過藍牙或 Wi-Fi 傳到手機上,然后分享到 Snapchat 上跟朋友分享。
 

       這個產品的發展還很早期:并沒有大規模銷售,也沒有那么多人試過它。充滿電以后,Spectacles 也只能錄制 30 分鐘視頻……但 Spectacles 已經引來了不少關注,而且這些人也并不像 Google Glass 早期關注者那樣大多集中在極客圈。
 

       這些宣傳照片或許會告訴你一些原因:Spectacles 就像是一款時尚單品,明顯比 Google Glass 外觀好看太多了。可穿戴設備的第一步,得是讓人愿意穿戴。
 

       Spectacles 就是一款能夠輕松拍攝小短片的、好看的智能眼鏡,它用簡單技術做一個有點用的產品。
 

       于是,一家遠離硅谷,在洛杉磯海灘邊上的公司做出了比 Google Glass 更好的智能眼鏡。
 

       Mavic Pro 無人機
 

       「足夠輕便以后,無人機有了新的使用場景」
 

       小尺寸的全功能無人機,便攜;

       在無人機市場遇到瓶頸的時候,探索了更多的使用場景。
 

       大疆是最大的民用無人機公司。但大疆之前推出的精靈 3、精靈 4 沒有引起太多反響,因為只有一些性能和功能上的提升,看上去似乎是變化不大的產品。用它的人還是那些需要無人機攝影的專業人士,或者純粹的玩家。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但大疆今年推出的 Mavic Pro 無人機很不一樣。這臺無人機比以往的精靈系列體積小得多,而且可以折疊,比較接近之前其他廠商都在出的所謂「自拍無人機」。
 

       Mavic Pro 有地面可見光傳感器,可以實現精準的懸停;有向前的雙攝像頭障礙攝像機,可以實現飛行過程中自動避障;增加很多智能功能,比如點擊屏幕就可以實現自動跟拍等等。
 

       換句話說,Mavic Pro 其實就是一臺縮小版的精靈 4。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但縮小和折疊這個進化的意義對于無人機還是很大的,Mavic Pro 不會給你帶來負擔,它的效果接近一臺手機,讓你愿意帶著出門旅行。
 

       它基本上可以看成一款自拍無人機大小的航拍無人機,可以做到自動跟拍一個人和自動躲避前方的障礙。
 

       無人機變得實用了一些。

       Dove

       「像撒豆子一樣發射人造衛星,每天拍下 1/3 的地球」

       鞋盒子大小的衛星,募資 1.6 億已經有 63 顆進了太空;

       技術足夠便宜,技術本身會產生質的變化。
 

       2014 年,馬航客機 MH370 消失。也是那個時候,大多數人才意識到,圍繞在地球上空的高昂的人造衛星,只能觀察到很小的一部分地面。
 

       創業公司 Planet 當時宣稱,要發射上百顆小衛星覆蓋全球。兩年后,這個當時聽起來可疑的計劃成功了。這家由三位 NASA 前科學家創立的公司已經發射了 63 顆微型衛星 Dove 進太空。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一顆 Dove 只有鞋盒子一樣的大小、4kg 重。目前地球上空一共有 63 顆 Dove,最近的距離地面只有 400 公里,每一像素的精度 3-5 米。每一天,它們能覆蓋地球三分之一的衛星影像。
 

       這個級別的小型化意味著發射成本的大幅降低。它們可以跟著飛船到國際空間站,再由專用的小衛星發射器送進軌道,也可以跟著發射大型商用衛星的火箭一起進太空。

       單顆大型商業衛星的發射成本一般高達 5000 萬- 4 億美元。 Dove 融資額才不到 3 億美元。也就是說相比之下 63 顆衛星的成本,還不如傳統一兩顆衛星。
 

       低價的衛星足夠多,產生的數據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價值,它們可以被用于農業、金融、自然災害、人權等各個領域的研究。
 

       這是一個商業動力推動技術進步的例子。大量為個人計算機、智能手機研發的技術被用在了 Dove 衛星上,讓便宜的小衛星成為可能。
 

       這些小衛星不能像同步衛星一樣長期停留在軌道,它們會逐漸進入大氣層燒毀。但 Planet 可以不斷發射新衛星彌補燒毀的衛星。
 

       當技術便宜到一定程度,就會帶來質變。
 

       Zipline
 

       「第一個商用的送貨無人機,Google 和亞馬遜都在追隨它」

       第一個承接商用訂單的無人機;

       固定翼、全程無人操控,成了無人機送貨的標準。
 

       亞馬遜和 Google 的送貨無人機還在早期的測試階段,但非洲國家盧旺達已經讓無人機充當重要的運輸工具了。
 

       硅谷公司 Zipline 今年和盧旺達政府達成合作,15 臺固定翼無人機已經搭載藥品和血漿,以每小時 140 公里的速度飛行在這個國家的上空。貨物被固定在降落傘上,無人機到達目的地后自動投放。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Zipline 一次可以攜帶 1.5 千克的藥品,飛行高度 152 米——這避開了普通客機的高度。大多數運輸在 15 分鐘內完成。在路況不佳的地區,開車可能需要花上幾倍時間。
 

       Zipline 采用類似普通飛機的固定翼設計,解決了傳統無人機的速度和載重問題。目前 Google、亞馬遜新公布的無人機送貨計劃也用了類似的標準,都是固定翼、全程無人操控。而幾年前剛談論無人機送貨時,各家拿來演示的還都是類似大疆的無人機。
 

       現在 Zipline 的送貨服務區域覆蓋了盧旺達西部地區 1.8 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明年他們還計劃將這項服務推進到盧旺達的東部地區。Sequoia Capital 和 GV 都是它背后的投資方。
 

       至于為什么是盧旺達,除了缺乏基礎道路建設以外,當地沒有嚴格監管條例也是新技術得以實施的主要原因。無人機送貨、Wi-Fi 氣球、衛星網絡,非洲正成為新技術的主要實驗場地。

       Liftware 防抖勺子
 

       「大公司幫助弱勢群體不只可以捐款,還能做些實際的技術產品」

       解決了帕金森等病人手顫的問題;

       都是簡單的技術,價格便宜(千元水平)。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旗下有一個收購而來的公司 Liftware,他們只做一樣尋常的東西:勺子。
 

       但這個勺子有點技術含量,頭部是一種柔性設計,可以改變方向。和公司名一致的 Liftware 勺子主要面向手顫病癥患者——吃飯對這部分人群來說極為痛苦,抖動讓他們無法拿穩餐具。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Liftware 是 2014 年問世的,之后他們用了兩年時間改進出了第二代產品 Level。
 

       Level 勺子內部有運動傳感器和芯片,它會識別分析手部抖動和朝向,然后讓勺子頭跟著作出補償震動,最終裝在勺子上的食物可以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Liftware 表示 Level 的智能技術能將手震顫導致的食物灑濺減少 70%。
 

       這只勺子真正的新技術倒并不明顯,背后的原理也不是人工智能這樣時髦、具有更大話題性或是商業價值的東西。但它實際上以一個不大的切入點,改變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從這個角度看,Liftware 的社會價值更大一些。
 

       這也是大公司維持公司形象、或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另一個趨勢。相比于捐款、建設學校、救援救災……把具備公益價值的科技用在自家的產品里,似乎是個更有意義的選擇。
 

       盤點完全球的年度十佳科技產品,@好奇心日報 在回答問題「2016 年國內外有哪些讓你眼前一亮的 app?」時同樣列出了他們認為的年度十佳 App。
 

       1. Pokemon Go
 

       「影響了最多人的新應用」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商:Niantic
 

       平臺:iPhone 和  Andorid
 

       目前開放了美國、德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 12 個國家。
 

       上線一周,Pokemon Go 就讓 4500 萬人走出家門;

       這是一個不能宅著玩的游戲,它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健身應用,盡管要玩它,出了門你還得當低頭族。
 

       今年 Pokemon GO 成為世界上搜索量最高的詞匯,超過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搜索量。這個游戲玩法是很特別的:打開 Pokemon Go 你會看到一張基于真實世界的電子地圖,現實中的建筑物和地標變成了游戲中的精靈站和道館,要抓小精靈,你就得走出家門,走到某些建筑物旁,用手機扔精靈球。
 

       游戲一上線,大批游戲玩家走出家門,群聚在公園和建筑物旁,低頭抓小精靈。它不僅打敗了 FitBit 等手環成為最能激勵用戶健身的游戲,還成了強大的 O2O 軟件——快餐店、咖啡館、商場甚至美國大眾點評 Yelp 都在迎合 Pokemon GO 玩家,提供適時的餐飲和手機充電服務賺錢。
 

       在美國,Pokemon Go 上線 3 天,已經有 3% 的 Android 手機用戶都安裝了,這數據和第二大社交網絡 Twitter 接近,后者已經成立 10 年了。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Twitter上網友發布的廣場上,
人們都在玩 Pokemon Go

       它在國內也很受關注。7 月 15 日,因為 Niantic 公司的服務器配置問題,中國區突然解鎖了兩個小時,怎樣注冊美國 App Store 賬號玩游戲的新聞,還有炫耀自己抓到小精靈的游戲截圖,一下子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但從技術和游戲模式來說,Pokemon Go 不是首創。2012 年,Niantic 公司就做了讓人走出家門對戰的游戲 Ingress。它是一個「增強現實」(AR)概念的游戲,通過手機在真實的地理位置上建立站點,玩家拿著手機走到具體地點,分成兩派互相爭奪地盤,這個游戲在極客圈子里口碑不錯,只不過沒有在大眾視野里流行起來。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而 Pokemon Go 更像是在 Ingress 上很合理地套上了《精靈寶可夢》的故事。在 Pokemon Go,你就像是一個小精靈訓練員,要走到某個地理位置,用手機扔精靈球抓小精靈,和各種陌生人對戰。
 

       對于那些看過《精靈寶可夢》的忠實粉絲來說,Pokemon Go 是一定程度上的夢想成真。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那些平常不怎么玩游戲,也不是《精靈寶可夢》忠實粉絲的人也很容易被 Pokemon Go 吸引,可愛的小精靈形象讓人熟悉,在實際地點抓小精靈的玩法也很順理成章。
 

       當然 Pokemon Go 也有自己的問題。爆紅一個月后,每天都抓小精靈的人數下降了 30%,買道具收入都開始下跌。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即使已經成為載全球范圍內最受歡迎的游戲,最后還是因為游戲性不足,逃不過下跌的規律,只是它的下跌速度甚至來得比憤怒的小鳥,或者糖果傳奇更快一些。

       有了新技術《精靈寶可夢》結合,的確能吸引人,但最后讓人留下來的還不是這兩個因素,而是這個游戲好玩不好玩。

       但即使 Pokemon Go 熱度不能一直持續,它還是今年科技界以及游戲界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之一。

       同時你會看到越來越多同樣主打 AR 的產品。百度今年給廣告客戶做營銷項目的新方式是 AR,雙 11 天貓也上了增強現實的游戲。根據統計機構 Digital Capital 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增強現實的產品的投資金額超過了虛擬現實。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讓大眾都知道了什么是增強現實,Pokemon Go 開了一個好頭。
 

       它也印證了這么一件事,手機游戲不一定要把人困在虛擬世界。
 

       2. Super Mario Run
 

       「手機終于成為真正的游戲平臺」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商:任天堂
 

       平臺:iPhone 和 iPad
 

       目前支持美國、日本等全球 151 個國家和地區下載,其中不包括中國。
 

       任天堂第一次認真做起了手機游戲,這也意味著它對游戲硬件的控制權交給了手機;

       游戲上線第一天,Super Mario 下載量就超過了 285 萬,比 Pokemon Go 首日 90 萬的下載量高,還登上了 68 個國家 App Store 下載量榜首。
 

       任天堂這次做得很認真。雖然 Super Mario Run 是個跑酷游戲,但它游戲模式十分完整:三種模式,普通模式跟傳統馬里奧游戲類似,馬里奧會在經典的六個場景,如宇宙飛船、地底洞穴等情境中奔跑撿金幣。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普通游戲模式

       讓人回顧完傳統的馬里奧游戲,任天堂就開始做新的嘗試了:蘑菇人集會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玩家需要和其他用戶比拼,游戲中獲得金幣和蘑菇人歡呼最多的玩家將會獲勝。
 

       這個跑酷游戲還做了一個虛擬城堡,玩家可以建設馬里奧之城。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蘑菇人集會模式和王國模式


       為了適應手機的使用習慣,宮本茂還專門在蘋果發布會當天特意展示了在單手也能玩的馬里奧。盡管聯網才能玩的設計并不太人性,但這并沒有影響人們對它的熱情。但上線當天它的下載記錄就超過了 Pokemon Go ,下載量達到了285萬,并登上了 68 個國家 App Store 下載榜的榜首。
 

       但 Super Mario Run 的意義還不在于此。將硬件和軟件牢牢控制在手中的游戲公司任天堂,一直以來都扮演著游戲界的蘋果的角色,但現在連他們也變了。
 

       曾經給任天堂的游戲帶來獨特體驗和繁榮的軟硬結合,也成了這些年他們的困境。10 月任天堂發布的最新財報數字里,它當時最新的一代游戲主機 Will U 只賣出 56 萬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53%,是任天堂歷史上最短命的一款主機。

       今年 10 月,任天堂又推出了集主機和掌機為一體的游戲機 Nintendo Switch 希望能帶動硬件銷售,但發布新主機當天,股價反而一路下跌。
 

       任天堂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游戲機已經被智能手機徹底打敗了。
 

       另一方面,想多從軟件服務上賺錢的蘋果,為了 Super Mario Run 還改變了規則。蘋果提前 3 個月就在 App Store 里掛上了推薦 Super Mario Run 的橫幅。還沒開放下載,美區的用戶就可以在 App Store 的 Mario Run 下載頁面選擇上線提醒,他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郵件獲得通知。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Super Mario Run 還沒正式開放下載前,
App Store 里的關于這個游戲的頁面

       此外,蘋果還在游戲上線前幾周在 App Store 里開始置頂推薦 Mario Run,上周在 iTunes 上線了一個長達 40 分鐘的宮本茂訪談視頻和音頻為馬里奧做推廣。
 

       Pokemon Go 在剛上線的兩周時間里,它就每天為 App Store 帶來 1600 萬美元的收入。那么任天堂這個更國際化的形象 Super Mario 會怎樣?
 

       Super Mario Run 的概念也開始動搖其他游戲廠商。游戲公司索尼在 10 月就宣布成立一家專門開發手機相關應用的公司 ForwardWorks ,主導開發手機游戲,計劃在 2017 年內發布 5 款手機游戲。
 

       本月初,索尼又宣布要在 2017 年 4 月開始從索尼 PlayStation 游戲,找一些受歡迎的題材,開發成手機游戲,其中最先登上手機平臺的將會是《大家的高爾夫》和《動感小子》。
 

       接下來還有誰呢?
 

       3. Prisma
 

       「所有得公司都在談人工智能,但只有它最實用」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商:俄羅斯的 Prisma Labs
 

       平臺:iPhone 和  Andorid
 

       Prisma 用圖片編輯,給人工智能找了一個合適的活干。

       它做出來的漂亮油畫照片,今年刷爆了 Twitter、Facebook,甚至是朋友圈。
 

       從量級上看,它只能算 Pokemon GO 熱潮的迷你版,但我們討論的也已經是每天 100 萬人使用的規模了。
 

       Prisma 是今年 6 月在產品社區 Product Hunt 開始紅的。這真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應用,用戶上傳一張照片,從梵高、畢加索、莫奈,到蒙克等 30 多種畫家「濾鏡」里面挑選一個,幾秒鐘之后,Prisma 使用神經網絡的算法,把照片就變成和畫家風格接近的油畫。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沒有什么高粘性社區,沒有即時通訊功能,也沒有游戲道具可買……在這個修圖和濾鏡應用眾多的年份,這個俄羅斯應用上線一個月下載量就超過了 1000 萬。
 

       而 Prisma 算法制造出來的漂亮油畫照片,不僅迅速刷滿了 Instagram、Twitter 和朋友圈,它的熱度還在持續著。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在這些漂亮油畫的背后,是深度學習的技術。
 
       它同時使用三套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一個分析用戶上傳的圖片,一個在著名畫家作品中提取藝術風格特點,還有一個將畫作的特點應用到用戶的圖片上。
 

       圖片并不是手機本地處理的,它還要傳輸到 Prisma 在莫斯科總部的服務器,應用上深度學習的算法,然后傳回給用戶,整個過程只需要幾秒鐘。
 

       Prisma 的出現,是今年人工智能進展的標志。
 

       如果在三、四年前,要做到 Prisma 的油畫效果是可能的,只不過在沒有應用深度學習算法,同樣的油畫效果可能需要等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這樣的速度,做成手機應用根本不可能。
 

       Prisma 團隊自己也說,一年前它們就有這個點子,只不過按照當時的算法,一張圖片可能需要處理 10 分鐘,因為他們自己的算法優化得越來越好,現在只需要幾秒鐘。
 

       此外,Prisma 的走紅也告訴了我們這么一件事:人工智能等前沿的技術要用要普及到大眾中,光是技術本身是不夠的。
 

       人們分享 Prisma 油畫照片,主要還是因為美和有趣,而不是人工智能本身。人工智能除了用于提升效率之外,在美、藝術,和娛樂化的包裝之下,也許能更快走向大眾。
 

       4. 微軟識花
 

       「技術大家都有,這個老技術公司找到了用法」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商:微軟
 

       平臺:iPhone 和 Android
 

       這是一個在中國區上架的應用。
 

       所有做搜索產品的公司都有圖像識別識別技術,不過微軟把這個技術做成了更有意思的產品。
 

       在聊天機器人微軟小冰,年齡猜測機器人 http://How-old.net 之后,微軟又做了一個爆款,可能這不是偶然。
 

       走在路邊看到花然后就想知道名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需求。
 

       今年 9 月,微軟在國內專門開了一個發布會,上架了識別植物的應用「微軟識花」,你只要給花卉拍照,微軟就能通過圖像識別,知道這種花叫什么名字。
 

       這不是第一款識別花卉的應用,在國外哥倫比亞大學的 Leaf Snap 已經做了好幾年,拍攝整株植物的來進行識別的 Like That Garden 也有外國豐富的數據庫。
 

       微軟識花的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后者提供了擁有超過 260 萬張花卉照片的中國常見花卉列表,配合這個列表,微軟的人工智能最終實現了和人類看東西類似的效果:先「看」到大致形狀,然后是高對比度的細節,最后是整體的過程。
 

       在我們的測試中,發現微軟識花對于一些本地常見花的識別準確度很高,但遇到花序比較繁復、叢生的品種,識別的準確度就會降低。當然,這跟照片拍攝的角度和白平衡的光照有很大的關系。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這只是微軟最近幾年的人工智能小嘗試之一,或許也是因為這些應用跟微軟的主營業務關系不大,反而讓他們拋開了像 Windows 那么宏大的產品架構,變得更有趣起來。
 

       5. Tribe
 

       「每個公司都想重新構造聊天應用,但它是唯一有想象力的」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發行方:Tribe Inc
 

       平臺:iPhone 和 Android
 

       今年能夠符合「創新」這兩字的應用其實不那么多,Tribe 是其中一個;

       Tribe 是科技大公司中年人們都要想要做成的產品,漂亮又有趣,讓年輕人都愛用。
 

       盡管視頻聊天這個功能每個通訊應用都有,今年還是看到了科技巨頭想要做點改變——Google 推出了一個讓你還沒接電話就能看到對方是誰的 Duo;Facebook 做了一個激進到只有 21 歲以下年輕人才能注冊的 LifeStage……
 

       但 Tribe 還是做出來了一個嶄新的聊天方式:在你一邊給朋友錄視頻的時候,一邊將你說的話放入語音識別引擎,識別成文字(靜音情況下還能變成字幕)。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然后在從文字里面推測你們聊天需要推進的事情——例如聽到了「咖啡」,它就在右側提醒是不是要建立一個日歷事項,推薦咖啡館,點一下,你還能看到推薦咖啡館的位置,看到交通需要多久,甚至直接用 Uber 打車……如果你們的聊天中,Tribe 聽到了背景音樂,他還會識別歌曲,給你提供一個流媒體音樂服務鏈接……一切看起來有點魔幻。
 

       它沒有用上什么與眾不同的新技術:只是在你錄制視頻的時候,通過地理位置大概識別你說的語言可能是什么,然后用語音識別技術將文字記錄識別,抓住其中有價值的信息,猜測你發這段視頻的目的是什么。
 

       Tribe 創始人 Cyril Paglino 把自己的應用叫做「增強聊天(Argument Messeging)」,說靈感來自增強現實這個詞。
 

       我們也很難預測 Tribe 能不能長久地吸引住用戶從活下來,但有趣,以及有想象力總是好的。
 

       6. Quartz
 

       「改造傳統應用的模式,這個新聞應用是最徹底的」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者:Quartz

       平臺:iPhone 和 Android
 

       目前不支持中國區的下載。
 

       今年,聊天機器人的趨勢火了又滅了,但 Quartz 徹底用聊天機器人改變了內容本身。

       改造手機閱讀這件事情說了好多年,但 Quartz 是唯一帶來改變的,雖然他們的改變也不定移動閱讀的未來。
 

       新聞應用,來來去去都是傳統的樣子,有一個標題,然后一張題圖,一段段文字,整個應用都是圍繞著展示這些文字圖片內容而制作的。但 Quartz 很不一樣。它是這個樣子的: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左側為新聞消息接收設置頁面,
右側為新聞內容展示頁面

       它把獲取新聞的過程簡化成了對話的模式,讓你像在跟一個編輯對話一樣快速獲取要聞信息。
 

       打開這個新聞應用后,它會自動跳出跟你問好的對話,在屏幕下方會有兩種提示小標簽,一種是帶有「anything else?」或「next」的標簽,選擇發送到對話框后,它會自動回復你最新的新聞消息,以卡片的形式或精簡之后整理成回復發送給你。
 

       另一種是由一串 emoji 組成的標簽,他們會組成不同的意思,比如這樣。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除了枯燥的文字,它還時不時在一些回復下面自帶一些 gif 圖,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只是為了讓對話頁面看起來更像一個聊天 App 。
 

       Quartz 的創新之處則是采用了這樣一種新的形式,而不是通過聊天應用讓你點過去新聞網站的鏈接而已。
 

       它也提供完整新聞鏈接及相關圖表等內容,讀者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擇是否進入網站補充閱讀,還是滿足于聊天機器人給你推送的信息。Quartz 就是想給你展示更少、更輕的內容。
 

       另外一個方法類似的閱讀應用 Hardbound 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內容閱讀類應用,它每周僅上線一個新話題,每個話題按一定的邏輯分拆成數十張卡片,每張卡片有一幅圖片或動圖配上一到兩句話,言簡意賅的介紹故事的來龍去脈。
 

       比如在這個關于電影的話題,它按時間線把電影的歷史梳理成線,每張頁面代表一個階段,而每個階段被概括稱一句話和一張圖,告訴你它大概是什么樣的,發展到了什么程度以及都有些什么成果。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Hardbound 的創始人 Nathan Bashaw 曾在發表的文章中稱,Hardbound 是利用現在的技術創造了一種新的敘述形式,社交媒體上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但它也讓人們接受的信息變得更加碎片,而 Hardbound 要做的是讓像記者、作家等這樣專業的內容生產者們做出能被高效閱讀的內容——告訴你邏輯,也告訴你信息點,其他都拋掉。
 

       「我們希望通過 Hardbound 建立一條高速的寬帶把你的手機和大腦連接起來。」他在博客中說。
 

       7. 陰陽師
 

       「無論是政治還是娛樂,我們都活在了兩個世界」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商:網易
 

       平臺:iPhone 和 Android
 

       它曾一度成為國內 App Store 里最暢銷的應用。
 

       靠這個游戲,網易游戲在今年 10 月成為中國最掙錢的游戲公司,反超了騰訊;
 

       最后,游戲性還是比騰訊的流量來的更重要一些。
 

       無論是特朗普上臺還是英國脫歐,這些事件告訴我們的是,可能每一個國家的人們都活在兩個審美觀和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到游戲上,這事情好像也是一樣。
 

       如果談起國內今年最流行的應用,陰陽師絕對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原本是針對國內二次元用戶和日本市場開發的游戲在 9 月上線以后迅速地火了。
 

       國慶期間它成為了App Store 中國區暢銷榜榜首的應用。而 10 月最開始的那 13 天里,它的下載排名還擠進了 App Store 所有應用類別的前十名,最高時它升到了所有應用類別下載排名的第 8 位。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憑借這款游戲,網易在今年 10 月成了全球收入最多的游戲公司。在 App Annie 發布的 10 月全球手游指數報告中,《陰陽師》成為了全球游戲 iOS 收入榜的冠軍。這也讓網易第一次在手游收入上超過了騰訊。
 

       《陰陽師》其實是一款回合制的角色扮演類游戲,整個游戲并沒有太大的硬傷,它的畫面、音樂效果都不錯,而整個游戲的系統結構設計也算完整。玩家在游戲里扮成陰陽師,通過打退妖怪來升級。通關過程中,玩家會遇到各種各樣抽取卡牌、換裝等機會。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陰陽師》游戲頁面

       但很快,《陰陽師》的影響力就超過了僅僅二次元玩家的人群。你也許沒有玩過《陰陽師》,但你或許在朋友圈里看過有人曬出自己剛抽到的 SSR 卡。
 

       在游戲過程中你會獲得一些抽簽券,一張可以抽一次「式神卡牌」,這些式神被抽到后會加入玩家戰隊,參與游戲中接下來的戰斗。它們按稀有程度被從低到高分別為 N、R、SR、SSR,你的賬號的戰斗力高低,基本取決于你有沒有抽到高級式神。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陰陽師》抽取式神卡的頁面
 
       所以獲得 SSR 這種百分之一的概率才能抽到的卡牌,就成了大家的炫耀對象,這給《陰陽師》帶來了不少的關注度和內購收入。
 

       它就像是一個賭博游戲,除非耐著性子在游戲中攢抽獎券和可以兌換抽獎券的「勾玉」,不然掏錢給網易玩家才能獲得更多更快的抽獎機會。
 

       10 月曾有媒體報道稱,有玩家為湊齊所有的 SSR 卡,她花掉了 7 萬元。
 

       除此以外,簡單的游戲過程對于一個不怎么愛玩游戲的手機用戶來說門檻也并不高。游戲過程中只需要些簡單的操作,比如不斷點「繼續」或「跳過」故事情節,抽卡牌,點擊怪獸打怪升級就可以了。
 

       一旦進入了「想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抽到張 SSR」的循環,普通用戶很容易沉浸在這個叫做陰陽師的世界里。
 

       8. Gyroscope
 

       「這是產品經理最喜歡的應用,它告訴我們數據好看才是有用」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開發商:Gyroscope Innovations
 

       平臺:iPhone
 

       這是一個徹底極客向的應用,兩個人的團隊,將自我量化這件事做到了頂峰;
 

       它是全球產品社區里面最火的新應用之一。
 

       產品社區 Product Hunt 每年都會做年度的應用和產品評選,而今年,自我量化應用 Gyroscope 在 8 月剛上架時,就因為 UI 很漂亮被選為當月最受歡迎的應用,現在也成了年度最佳新應用里面的候選者之一,而且呼聲很高。
 

       說起來 Gyroscope 的點子并不新,就是一個做自我量化數據圖表的應用——它自己本身并不產生數據,只是把你現量化數據進行整合,把你每天去了哪里,走了多少步,健了多長時間的身,吃了多少熱量,體重、心率的變化曲線統統整合在這一個 App 里面,每天、每周、每月形成圖片報告。方便你有目標性地追蹤自己的生活。
 

       他們支持整合的服務也有限,只有地理位置信息 Moves、電腦/手機使用情況統計服務 RescueTime、運動健身應用 Fitbit、跑步應用 Runkeeper、蘋果 Apple Watch 手表。
 

       Gyroscope 最創新的地方就是漂亮的數據整合。
 

       人們到底有多需要梳理生活上的數據?舉個例子,你今天進行了 30 分鐘 HIIT 訓練,這種訓練就是要心率一下沖到 160,然后降下來,如此反復才有效果。
 

       你想知道自己鍛煉得怎樣?看 iPhone 健康里的原始數據,是這樣的: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但如果你看 Gyroscope,它會專門把你運動那段時間的心率數據整理出來: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檢查今天有沒有「摸魚」,反思工作效率,Gyroscope 整理出來的數據是這樣的: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去過的地方,也可以用 Gyroscope 通過 Moves 整合起來。例如這是在秦皇島旅行時候的地圖: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Gyroscope 支持的數據現在越來越多,包括 23andMe 的基因原始數據都可以存放在他們的服務器。
 

       Gyroscope 給我們展示的,是人類利用數據,更好掌控自己生活的可能性。當然,另外一面的問題是,你是否愿意將自己的身體、位置和效率等隱私數據交出去,以此交換更美觀、更方便的掌控自我的力量?這樣第三方的掌控和自己掌控最后會帶我們到什么樣的世界?
 

       回答不一定是正面的。
 

       9. Telegram
 

       「當加密聊天應用吸引到 1 億用戶,你知道人們對隱私的態度發生了一些改變」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發行商:Telegram
 

       平臺:iPhone、Android、PC、Mac
 

       這個非營利、不賣廣告的應用是世界上最好的加密應用,今年他們還出了匿名博客這樣新產品;

       這是大赦國際排名第二位的安全應用;第一名是 Facebook,不過后者這么想進入國內市場,你還能指望多少?
 

       這是一個創辦于 2013 年的即時通訊應用,主打的是安全和隱私。在達到常用通訊軟件安全的即時通訊應用中,這幾年來 Telegram 一直是是最好用的一個。至今為止,這個應用開發方沒有任何與團隊成員、辦公地址有關的資料公布,人們只能從 Github 上開源的代碼追蹤這個團隊。
 

       私密聊天功能可以自己設置消息有效時間,聊天對象查看消息之后,消息內容會自動刪除,如果截屏也會被告知。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這個沒有盈利目標的即時聊天應用,今年還在不斷更新。
 

       上個月,Telegram 推出了一個名為 telegra.ph(電報)的博客平臺,和正常的博客平臺一樣,它可以寫字、貼圖、添加外部視頻,發布之后可以通過鏈接分享。
 

       但這個博客平臺沒有用戶系統,僅僅通過瀏覽器 Cookie 識別用戶。也就是說,包括作者自己在內,一旦更換了瀏覽器或清空緩存,這段文字就永久存在在 telegra.ph 的服務器上了,誰都無法再編輯它,也無法追溯作者的個人信息。
 

       但 Telegram 這個本來小眾、沒有廣告模式、也沒有推廣運營的應用,還是能夠持續獲得用戶增長,這或多或少都出了問題。
 

       不久前,Amnesty International(大赦國際)為 11 個最流行的即時通訊應用科技公司安全度打了分,排名第一的是 Facebook,而蘋果和 Telegram 并列獲得第二名。而得分最低的則是騰訊、QQ 和微信,不過他們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
 

       Telegram 的創始人 Pavel Durov 是俄羅斯社交網絡 VKontakte 的創始人。隨著俄羅斯安全機構要求 VK 關閉不利于普京的頁面,拒絕政府要求的 Durov 最終不得不出售 VK 的股份,離開俄羅斯。
 

       在被政府監聽的日子里,Durov 和兄弟 Nikolai Durov 決定自己做一個可靠的通訊工具,而這就是 Telegram 誕生的由來。
 

       如今,地球上一半的人口都生活用網絡溝通彼此,科技在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隱私的定義。智能手機就是一臺全天候都在手邊的聯網微型個人電腦。因此手機和應用也成了政府收集民眾個人信息最好設備。在保護個人隱私這件事上,科技公司還有科技產品的形態,扮演著關鍵角色。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隱私換取免費的產品,科技公司向用戶提供免費的搜索、通訊、新聞等,依靠用戶的瀏覽數據推送廣告。大部分提供免費服務的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用戶隱私之上。而這種模式,今年顯得越發得尷尬。
 

       10. 微信小程序
 

       「最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逃不開它的掌控」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張小龍曬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小程序

       開發商:騰訊
 

       平臺:iPhone、Android、PC、Mac
 

       盡管還沒有上線,微信小程序就成了國內應用開發者們最受關注的新功能,甚至連培訓班都出現了;

       不管你喜不喜歡,它都會讓微信更多接管你的生活;
 

       這個跟我們日常關系最大的微信小程序,今年卻是讓開發者在騰訊的體系下做減法。你能從它原本的名字上看出一些端倪。今年 1 月,微信事業部的負責人張小龍公布,他們準備增設「應用號」,它在訂閱號和服務號的體系之外,讓開發者在微信應用里開發迷你應用。
 

       對于用戶來說,這就是點一個按鈕、或者一條鏈接就能打開「微信應用里的應用」,不需要下載或跳離微信。
 

       比起朋友圈里面常用的網頁端的應用,小程序速度會更快、體驗會更自然,你還能用它替代平時會用的大部分應用,比如打車、訂外賣、買東西、管理銀行賬號,或者是聽音樂。
 
2016科技領域新變化
 
微信小程序開發者工具頁面

       對于開發者來說,這就是微信給你定義好了按鈕和樣式,做成模塊,開發者可以更容易地寫代碼,把自己原本應用的功能搬過來。
 

       如果開發商本來就有做公眾號,還可以打通公眾號和小程序之前的數據。但這也讓一些開發者擔心,不論應用開發者在哪個層面加密,小程序的數據最后都會被微信后臺截獲。
 

       小程序之所以讓開發者關注,是因為這是一個新的流量入口。
 

       微信可能會在朋友圈入口頁面放置小程序,而比這個位置更隱蔽的位置也能帶來大量的流量。不久前,張小龍海放出的截圖,將小程序做成快捷的入口圖標放在 Android 手機系統的首頁,就像之前能把微信某個聯系人的頭像放在 Android 桌面上一樣。
 

       這么一來,對于用戶來說,小程序和「應用」之間的區別又還有多少呢?一個要你從應用商店下載,另外一個在微信里面給你推薦,直接打開就能用。
 
       微信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的「超級應用」。親友間的聯系、工作協同、看新聞、吃飯買單、生活服務、理財……每一天,8.46 億用戶都將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這個完全被騰訊掌控的世界。今年,它也成為了硅谷公司想要借鑒和學習的模式。
 

       盤點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在迅速發展的科技和互聯網行業更是如此。
 

       希望你能合理運用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過好自己的生活。
 

       新年快樂。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