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凱文·凱利最新演講 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2017-02-17
文章轉載自36氪,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雨滴匯入山谷的具體路徑是不可預測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數字夢想家凱文·凱利如是說。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它的發展趨勢令人驚奇但又具有某種必然性。他認為,未來20年里我們想要讓事物變得智能化的努力將對我們身邊的每件事情都產生深遠影響。凱文·凱利指出了 AI 大潮中我們需要了解的三個趨勢,以使我們能更好的擁抱AI并控制它的發展。“20年后人人都用的AI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呢,”他說,“這意味著,你們還有機會。”
凱文·凱利: 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
我打算談一談技術的發展趨勢。當(新的)技術到來時,常常會令我們感到驚訝。但事實上,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夠被預見的。這是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有某種傾向性,有某種沖動,有某種趨勢。這些趨勢是由電線、開關、以及電子的物理和化學本質所決定的,并且呈現出不斷重復的模式。或者說,這些模式形成了某種趨勢、某種傾向。
你可以把它看成類似于重力的東西。想象雨點匯入山谷:一滴雨點流入山谷的實際路徑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并不知道它的具體走向,但大方向是很顯然的:它往下流。因此,這些內在趨勢和沖動,深深扎根于技術系統中,使我們能夠感知它們的大體方向。具體點說,電話是必然的,但 iPhone 不是;因特網是必然的,但推特不是。
同樣道理,當下有許多正在發生的趨勢,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讓物體變得越來越聰明。我稱之為“知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或者AI。我認為在未來二十年中,這將是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和驅動力。
當然,它已經發生了。我們已經有了AI,它們通常都隱身在后臺工作,在醫院里,AI 分析X光片的水準比人類醫生還要棒。在律所里,AI核查證物的本事比人類助理律師還要強。我們乘坐的飛機是由AI在駕駛。人類駕駛員只飛個七、八分鐘而已;其他時間都是AI在操控。當然,在Netflix和亞馬遜網站,是AI在后臺進行推薦。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實現的。
我們也有一些更前沿的例子,比如“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最強的圍棋世界冠軍。但還不止于此。我們打電玩時,對手往往是AI。不過最近,谷歌教會了他們的AI自己學習如何打電子游戲。教(AI)打游戲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AI)自己學習打游戲則是另一個境界。這就是人工智慧。我們正在以此為起點,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這個大趨勢中,我認為有三點尚未被充分認識;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三點,就能更好的理解AI,并更加全身心的擁抱AI。只有擁抱AI,才能控制AI。我們可以通過擁抱 大趨勢來控制細節。
所以,請允許我談談這三點。第一點,我們自己尚未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智能。我們通常認為智能是單維度的,就像一個越來越響的音符。我們用智商來衡量它。老鼠的智商較低,猩猩的智商較高,接下來是比較笨的人,然后是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再往上是天才。智商越高,智能就越高。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根本就不是智能,人類智能也并非如此。智能更像由不同音符組成的交響樂,每個音符由不同的認知樂器來奏響。
人類的心智包含了多種智能。我們可以進行演繹推理,我們具備情緒智力,我們有空間智能。我們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智能集合在一起,它們在不同人的身上也體現得強弱不一。而動物們則可能是另一套體系——由其他智能組成的另一首交響樂,當然,有些樂器與人類是相同的。可能思考的方式相同但側重點不同,某些方面可能還強于人類,像松鼠的長期記憶就很了不得,能清楚記得堅果的埋藏之所。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不如人類。
當我們制造機器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設計它們,它們在某些方面會比我們聰明得多,而在其他方面則遠遠不如我們,因為根本沒必要。我們會用這些東西,這些人造的功能組合,為我們的AI添加各種各樣的人工認知。我們會讓它們(的功能)非常具體。
比方說,計算器在數學運算上要比我們聰明得多;GPS的空間導航能力遠勝過我們;谷歌、必應在長期記憶上完勝我們。然后我們再把這些不同類型的智能塞到……比如說汽車里,實現自動行駛。我們之所以這么做,正是因為它的駕駛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它不像我們那樣思考。這恰恰是它的特點。它不會分心,不會擔心是否忘記了關爐子,不會糾結要不要選金融專業。它只知道開車。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
它會專心開車,對吧?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個做為賣點,叫做“無意識”。它們沒有意識,不會東想西想,不會分心。
所以,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制造各種各樣的思考(機器)。我們應該去嘗試所有可能的思考方式。在商業和科學上,我們會遇到一些難題,單憑人類自身的思考無法解決。我們可能需要分兩步走,先發明出新的思考方式,再與它們一起解決這些真正的難題,比如暗能量和量子引力。
我們實際上是在創造異形智能。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將它們看作人造異形。它們將幫助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而換一種思考方式是創造的源泉,是財富和新經濟的引擎。
第二點是,我們將用AI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發明了我稱之為“人造能源”的東西。在此之前,在農業革命時期,制造業靠人力驅動,或者靠畜力。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工業革命時期的偉大發明就是人們利用化石燃料和蒸汽所產生的“人造能源”來做我們想做的任何事情。今天,當我們開車行駛在高速上,只需輕輕撥弄開關,就能駕馭250匹馬——或者說,250匹馬的馬力——我們可以建造高樓大廈,修建道路,建設城市,開辦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桌椅或冰箱,這些都遠遠超出了人力所為。這種“人造能源”還可以通過電網和電線輸送到家庭、工廠和農莊,任何人都可以購買這種“人造能源”,只需插上插頭就可以使用。
它也帶來了很多創新,農民可以為手動泵通上電,加上這種“人造能源”,就變成了電泵。類似的改造成千上萬,這個(人力器械+人造能源的)公式造就了工業革命。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享受的所有服務,幾乎都來源于此。
現在我們要用AI做同樣的事情。我們用網路傳輸AI,把AI加載到諸如電泵之類的東西上,就得到了聰明的電泵。類似的改造做上幾百萬次,就會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那么將來汽車行駛在高速上,它不僅有250倍馬力,還有250倍的腦力。這就是自動駕駛汽車。它是一種新的商品,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AI將會在網絡、在云端傳輸,就像電一樣。
所以凡是可以用電的地方,都可以用AI。正如Jeff所說,未來一萬家創業公司的秘訣 其實非常非常簡單:拿來某樣東西,加上AI。這個公式就是我們將要不斷踐行的。我們將以這種方式來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順便說一句,就在此時,你可以登錄谷歌,購買AI:用6美分 購買100次服務。這個服務現在就能用。
第三點是,我們將AI實體化,就得到了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曾經需要我們親力親為的任務。而工作就是一系列的任務,我們的工作將會被重新定義,一部分任務將交給機器人來完成。與此同時,也將產生一大批不同種類的新任務,一批以往我們沒有意識到要去做的任務。它們甚至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職業,我們感興趣的新工作,就像自動化帶來的許多新事物,我們之前并不知道會需要它們,但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它們了。所以機器人帶來的工作機會比它們搶走的要多。更重要的是,我們交給它們的都是需要效率或生產率的任務。如果一個任務,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可以用效率或生產率來衡量,那么就應該交給機器人來完成。需要效率的事情交給機器人好了。我們真正擅長的是浪費時間。
我們最擅長做那些沒有效率的事情。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低效的。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很多試驗和嘗試都徒勞無功,否則我們也學不到什么東西。事實就是,科學研究沒有什么效率。創新從定義上來說就是低效的。畢竟我們需要制作原型,需要做各種嘗試,經歷各種失敗。探索是低效的。藝術是低效的。人際關系也是低效的。這些都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因為它們都是低效的。高效是機器人的使命。還要認識到,我們將和AI一起工作,因為它們的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
在“深藍”戰勝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后,人們以為國際象棋沒什么玩頭了。但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最厲害的國際象棋冠軍并不是AI,也不是人類,而是由人類和AI組成的團隊。最棒的醫學診療師既不是醫生,也不是AI,而是他們組成的團隊。也就是說我們將和AI一起工作,你將來的薪酬,很可能取決于你跟機器人合作得如何。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AI是不同于我們的,它們是技術設備,我們將與它們合作,而非競爭。
那么,未來會如何?我想,25年后我們回頭再看今天對AI的理解,我們會說:“你們那都不叫AI。你們甚至都還沒有真正的因特網,25年后的因特網才能叫因特網呢。“我們也還沒有真正的AI專家。而大量的資本正涌向這個領域,動輒數十億美金,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但我們尚未擁有真正的AI專家——如果跟20年后相比的話。我們還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所有一切才剛剛開始。因特網的歷史才剛剛開始。美好的未來才剛剛開始。未來20年最受歡迎的AI產品,最普及的AI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呢。也就是說,你們還有機會。
謝謝!
延伸閱讀:
凱文凱利:未來世界發展七大趨勢
來源:世界智能制造大會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想預測行業的發展趨勢,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技術活。如果這個時代有先知的話,那么,凱文·凱利一定榜上有名。作為《失控》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早在20年前就曾準確預測了人工智能。12月8日,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凱文凱利不僅來了,更帶來了自己對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最新預測。他表示,所謂的預測就是判斷一個長期的趨勢。
趨勢一:人工智能
凱文凱利強調,人工智能是必然的。在疾病解決、律師問題等等問題上,人工智能正在使用,它的目標就是取代人力,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我們乘坐的飛機將是無人駕駛的。
而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機器人會帶來什么?他認為,凡是強調生產力和效率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代替。機器人會給人類帶來新的工作職位,而不是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那些對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適合人類。而對于人類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創新類的工作。因為創新本身才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他說,人最后的價值取決于他們和人工智能的配合,這將是未來的走向。我們的一些公司要做智能生產,首先他們要成為一個智能公司,他們需要解決的不是機器、不是流程,而是要解決人和機器互動的問題,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智能公司。而智能生產的前提是企業的去中心化和智能化。所有這些智能化要素,都歸功于公司本身。
他還表示,“智能”作為一種服務,是一種新的資源,可以成為我們的基礎設施,可以像商品一樣購買。現在智力可能變成“云”,并且誰都能購買人工智能。人們可以盡可能購買AI,然后把AI運用到某個領域之中,讓商品變得更加智能化。每個人都可以擁有AI,然后用AI來進行智能制造。
趨勢二:虛擬現實
凱文凱利認為,虛擬現實也是重要的趨勢之一,其將成為所有社交媒體中最社交化的媒體。因為它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分享。虛擬現實將成為將來最為主要的社交方式!
他說,1989年虛擬現實的眼鏡其實就被研發出來了,但是到現在我們才剛剛開始運用,這種虛擬現實的眼鏡技術,我們稱為現象層面的嵌入式虛擬現實。但更難的是混合式虛擬現實,比如我們只要戴上眼鏡,就能走進一個類似于真實世界的世界。微軟現在就正在試驗混合虛擬現實,走進一個房間,走到書架前,打開一本書,這樣更像是真實的。
趨勢三:分享
凱文凱利指出,任何能夠被分享的事物都一定會被分享。我們的分享和合作方式將前所未有。技術使一切成為可能。
他說,分享是可以增加價值的,這里的分享說的是合作、共事。可以分享工作任務、分享衣物,這就是分享。跨國的、跨州的,我們的分享和合作方式將前所未有,成千上萬的人彼此之間并不認識,但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合作,那些工具、讓人們連接的技術、連接分享的技術,將成為關鍵。分享經濟的崛起,將創造更多的價值。
他舉例說,優步是做車的,但是他們卻并不擁有車;阿里巴巴是平臺,但他卻沒有庫存;臉書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但是他卻不創作內容……所以,即刻能夠獲得的東西遠比你擁有這件東西來得重要,這就是去產品化。比如,未來人們買的是車,但實際上是去購買使用車的權利。
趨勢四:追蹤
凱文凱利說到了蘇寧的跟蹤系統,他們可以對顧客的喜好進行追蹤。在虛擬現實中,我們可以追蹤任何人。虛擬現實的公司一定是未來最大公司,因為他們有最大的數據,他們所追蹤的是海量的數據。
趨勢五:按需經濟
按需經濟是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之一。凱文凱利以優步,臉書為例闡釋了這一點。
趨勢六:屏讀
凱文凱利認為,未來世界中,當我們在看屏幕的時候,我們看的不止是屏幕,它一定是和用戶互動的。未來將有一種技術,可以通過屏幕追蹤你所查詢的信息,并且捕捉你的情緒。
趨勢七:流動
產品是固化的,但是生產和服務是流動的。無論你從事的哪種行業,都是流動數據的行業。
最后,凱文凱利表示,結束也是新的開始,未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未來二十年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不存在。現在的我們還處于開始的開始。在未來還有很多令我們驚喜的事物。所以,此時加入,也為時未晚。
“雨滴匯入山谷的具體路徑是不可預測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數字夢想家凱文·凱利如是說。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它的發展趨勢令人驚奇但又具有某種必然性。他認為,未來20年里我們想要讓事物變得智能化的努力將對我們身邊的每件事情都產生深遠影響。凱文·凱利指出了 AI 大潮中我們需要了解的三個趨勢,以使我們能更好的擁抱AI并控制它的發展。“20年后人人都用的AI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出來呢,”他說,“這意味著,你們還有機會。”

凱文·凱利: 人工智能將如何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
我打算談一談技術的發展趨勢。當(新的)技術到來時,常常會令我們感到驚訝。但事實上,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夠被預見的。這是因為所有的技術都有某種傾向性,有某種沖動,有某種趨勢。這些趨勢是由電線、開關、以及電子的物理和化學本質所決定的,并且呈現出不斷重復的模式。或者說,這些模式形成了某種趨勢、某種傾向。
你可以把它看成類似于重力的東西。想象雨點匯入山谷:一滴雨點流入山谷的實際路徑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并不知道它的具體走向,但大方向是很顯然的:它往下流。因此,這些內在趨勢和沖動,深深扎根于技術系統中,使我們能夠感知它們的大體方向。具體點說,電話是必然的,但 iPhone 不是;因特網是必然的,但推特不是。
同樣道理,當下有許多正在發生的趨勢,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讓物體變得越來越聰明。我稱之為“知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或者AI。我認為在未來二十年中,這將是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發展趨勢和驅動力。
當然,它已經發生了。我們已經有了AI,它們通常都隱身在后臺工作,在醫院里,AI 分析X光片的水準比人類醫生還要棒。在律所里,AI核查證物的本事比人類助理律師還要強。我們乘坐的飛機是由AI在駕駛。人類駕駛員只飛個七、八分鐘而已;其他時間都是AI在操控。當然,在Netflix和亞馬遜網站,是AI在后臺進行推薦。這些都是我們已經實現的。

我們也有一些更前沿的例子,比如“阿爾法狗”戰勝了人類最強的圍棋世界冠軍。但還不止于此。我們打電玩時,對手往往是AI。不過最近,谷歌教會了他們的AI自己學習如何打電子游戲。教(AI)打游戲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AI)自己學習打游戲則是另一個境界。這就是人工智慧。我們正在以此為起點,讓它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這個大趨勢中,我認為有三點尚未被充分認識;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三點,就能更好的理解AI,并更加全身心的擁抱AI。只有擁抱AI,才能控制AI。我們可以通過擁抱 大趨勢來控制細節。
所以,請允許我談談這三點。第一點,我們自己尚未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智能。我們通常認為智能是單維度的,就像一個越來越響的音符。我們用智商來衡量它。老鼠的智商較低,猩猩的智商較高,接下來是比較笨的人,然后是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再往上是天才。智商越高,智能就越高。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這根本就不是智能,人類智能也并非如此。智能更像由不同音符組成的交響樂,每個音符由不同的認知樂器來奏響。
人類的心智包含了多種智能。我們可以進行演繹推理,我們具備情緒智力,我們有空間智能。我們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智能集合在一起,它們在不同人的身上也體現得強弱不一。而動物們則可能是另一套體系——由其他智能組成的另一首交響樂,當然,有些樂器與人類是相同的。可能思考的方式相同但側重點不同,某些方面可能還強于人類,像松鼠的長期記憶就很了不得,能清楚記得堅果的埋藏之所。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可能不如人類。
當我們制造機器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設計它們,它們在某些方面會比我們聰明得多,而在其他方面則遠遠不如我們,因為根本沒必要。我們會用這些東西,這些人造的功能組合,為我們的AI添加各種各樣的人工認知。我們會讓它們(的功能)非常具體。
比方說,計算器在數學運算上要比我們聰明得多;GPS的空間導航能力遠勝過我們;谷歌、必應在長期記憶上完勝我們。然后我們再把這些不同類型的智能塞到……比如說汽車里,實現自動行駛。我們之所以這么做,正是因為它的駕駛方式跟我們不一樣。它不像我們那樣思考。這恰恰是它的特點。它不會分心,不會擔心是否忘記了關爐子,不會糾結要不要選金融專業。它只知道開車。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
它會專心開車,對吧?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個做為賣點,叫做“無意識”。它們沒有意識,不會東想西想,不會分心。
所以,我們應該盡我們所能制造各種各樣的思考(機器)。我們應該去嘗試所有可能的思考方式。在商業和科學上,我們會遇到一些難題,單憑人類自身的思考無法解決。我們可能需要分兩步走,先發明出新的思考方式,再與它們一起解決這些真正的難題,比如暗能量和量子引力。
我們實際上是在創造異形智能。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將它們看作人造異形。它們將幫助我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而換一種思考方式是創造的源泉,是財富和新經濟的引擎。
第二點是,我們將用AI推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發明了我稱之為“人造能源”的東西。在此之前,在農業革命時期,制造業靠人力驅動,或者靠畜力。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工業革命時期的偉大發明就是人們利用化石燃料和蒸汽所產生的“人造能源”來做我們想做的任何事情。今天,當我們開車行駛在高速上,只需輕輕撥弄開關,就能駕馭250匹馬——或者說,250匹馬的馬力——我們可以建造高樓大廈,修建道路,建設城市,開辦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桌椅或冰箱,這些都遠遠超出了人力所為。這種“人造能源”還可以通過電網和電線輸送到家庭、工廠和農莊,任何人都可以購買這種“人造能源”,只需插上插頭就可以使用。
它也帶來了很多創新,農民可以為手動泵通上電,加上這種“人造能源”,就變成了電泵。類似的改造成千上萬,這個(人力器械+人造能源的)公式造就了工業革命。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事物,享受的所有服務,幾乎都來源于此。
現在我們要用AI做同樣的事情。我們用網路傳輸AI,把AI加載到諸如電泵之類的東西上,就得到了聰明的電泵。類似的改造做上幾百萬次,就會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那么將來汽車行駛在高速上,它不僅有250倍馬力,還有250倍的腦力。這就是自動駕駛汽車。它是一種新的商品,是一種新的基礎設施。AI將會在網絡、在云端傳輸,就像電一樣。
所以凡是可以用電的地方,都可以用AI。正如Jeff所說,未來一萬家創業公司的秘訣 其實非常非常簡單:拿來某樣東西,加上AI。這個公式就是我們將要不斷踐行的。我們將以這種方式來掀起第二次工業革命。順便說一句,就在此時,你可以登錄谷歌,購買AI:用6美分 購買100次服務。這個服務現在就能用。
第三點是,我們將AI實體化,就得到了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曾經需要我們親力親為的任務。而工作就是一系列的任務,我們的工作將會被重新定義,一部分任務將交給機器人來完成。與此同時,也將產生一大批不同種類的新任務,一批以往我們沒有意識到要去做的任務。它們甚至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職業,我們感興趣的新工作,就像自動化帶來的許多新事物,我們之前并不知道會需要它們,但今天我們已經離不開它們了。所以機器人帶來的工作機會比它們搶走的要多。更重要的是,我們交給它們的都是需要效率或生產率的任務。如果一個任務,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可以用效率或生產率來衡量,那么就應該交給機器人來完成。需要效率的事情交給機器人好了。我們真正擅長的是浪費時間。
我們最擅長做那些沒有效率的事情。科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低效的。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很多試驗和嘗試都徒勞無功,否則我們也學不到什么東西。事實就是,科學研究沒有什么效率。創新從定義上來說就是低效的。畢竟我們需要制作原型,需要做各種嘗試,經歷各種失敗。探索是低效的。藝術是低效的。人際關系也是低效的。這些都是我們喜歡做的事情,因為它們都是低效的。高效是機器人的使命。還要認識到,我們將和AI一起工作,因為它們的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

在“深藍”戰勝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后,人們以為國際象棋沒什么玩頭了。但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最厲害的國際象棋冠軍并不是AI,也不是人類,而是由人類和AI組成的團隊。最棒的醫學診療師既不是醫生,也不是AI,而是他們組成的團隊。也就是說我們將和AI一起工作,你將來的薪酬,很可能取決于你跟機器人合作得如何。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AI是不同于我們的,它們是技術設備,我們將與它們合作,而非競爭。
那么,未來會如何?我想,25年后我們回頭再看今天對AI的理解,我們會說:“你們那都不叫AI。你們甚至都還沒有真正的因特網,25年后的因特網才能叫因特網呢。“我們也還沒有真正的AI專家。而大量的資本正涌向這個領域,動輒數十億美金,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但我們尚未擁有真正的AI專家——如果跟20年后相比的話。我們還處在最初的起步階段,所有一切才剛剛開始。因特網的歷史才剛剛開始。美好的未來才剛剛開始。未來20年最受歡迎的AI產品,最普及的AI產品,還沒有被發明呢。也就是說,你們還有機會。
謝謝!
延伸閱讀:
凱文凱利:未來世界發展七大趨勢
來源:世界智能制造大會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要想預測行業的發展趨勢,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技術活。如果這個時代有先知的話,那么,凱文·凱利一定榜上有名。作為《失控》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早在20年前就曾準確預測了人工智能。12月8日,在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凱文凱利不僅來了,更帶來了自己對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最新預測。他表示,所謂的預測就是判斷一個長期的趨勢。

趨勢一:人工智能
凱文凱利強調,人工智能是必然的。在疾病解決、律師問題等等問題上,人工智能正在使用,它的目標就是取代人力,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我們乘坐的飛機將是無人駕駛的。
而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機器人會帶來什么?他認為,凡是強調生產力和效率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代替。機器人會給人類帶來新的工作職位,而不是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那些對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適合人類。而對于人類來說,更重要的還是創新類的工作。因為創新本身才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他說,人最后的價值取決于他們和人工智能的配合,這將是未來的走向。我們的一些公司要做智能生產,首先他們要成為一個智能公司,他們需要解決的不是機器、不是流程,而是要解決人和機器互動的問題,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智能公司。而智能生產的前提是企業的去中心化和智能化。所有這些智能化要素,都歸功于公司本身。
他還表示,“智能”作為一種服務,是一種新的資源,可以成為我們的基礎設施,可以像商品一樣購買。現在智力可能變成“云”,并且誰都能購買人工智能。人們可以盡可能購買AI,然后把AI運用到某個領域之中,讓商品變得更加智能化。每個人都可以擁有AI,然后用AI來進行智能制造。

趨勢二:虛擬現實
凱文凱利認為,虛擬現實也是重要的趨勢之一,其將成為所有社交媒體中最社交化的媒體。因為它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分享。虛擬現實將成為將來最為主要的社交方式!
他說,1989年虛擬現實的眼鏡其實就被研發出來了,但是到現在我們才剛剛開始運用,這種虛擬現實的眼鏡技術,我們稱為現象層面的嵌入式虛擬現實。但更難的是混合式虛擬現實,比如我們只要戴上眼鏡,就能走進一個類似于真實世界的世界。微軟現在就正在試驗混合虛擬現實,走進一個房間,走到書架前,打開一本書,這樣更像是真實的。
趨勢三:分享
凱文凱利指出,任何能夠被分享的事物都一定會被分享。我們的分享和合作方式將前所未有。技術使一切成為可能。
他說,分享是可以增加價值的,這里的分享說的是合作、共事。可以分享工作任務、分享衣物,這就是分享。跨國的、跨州的,我們的分享和合作方式將前所未有,成千上萬的人彼此之間并不認識,但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合作,那些工具、讓人們連接的技術、連接分享的技術,將成為關鍵。分享經濟的崛起,將創造更多的價值。
他舉例說,優步是做車的,但是他們卻并不擁有車;阿里巴巴是平臺,但他卻沒有庫存;臉書是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但是他卻不創作內容……所以,即刻能夠獲得的東西遠比你擁有這件東西來得重要,這就是去產品化。比如,未來人們買的是車,但實際上是去購買使用車的權利。
趨勢四:追蹤
凱文凱利說到了蘇寧的跟蹤系統,他們可以對顧客的喜好進行追蹤。在虛擬現實中,我們可以追蹤任何人。虛擬現實的公司一定是未來最大公司,因為他們有最大的數據,他們所追蹤的是海量的數據。
趨勢五:按需經濟
按需經濟是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之一。凱文凱利以優步,臉書為例闡釋了這一點。

趨勢六:屏讀
凱文凱利認為,未來世界中,當我們在看屏幕的時候,我們看的不止是屏幕,它一定是和用戶互動的。未來將有一種技術,可以通過屏幕追蹤你所查詢的信息,并且捕捉你的情緒。
趨勢七:流動
產品是固化的,但是生產和服務是流動的。無論你從事的哪種行業,都是流動數據的行業。
最后,凱文凱利表示,結束也是新的開始,未來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未來二十年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不存在。現在的我們還處于開始的開始。在未來還有很多令我們驚喜的事物。所以,此時加入,也為時未晚。
- 上一篇:你的未來,與下一代的未來,會被AI替代嗎?
- 下一篇:你知道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嗎?
相關閱讀: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