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侖 | 這件事情做不好,企業做大就是做難
時間:2017-04-08
2017年2月27日,萬通集團創始人、御風資本(F&G)董事長馮侖做客格局商學,以“選擇和底線”為切入點,講述他在殘酷的現實和赤裸裸的生活當中邂逅的真相,無論中外,政商關系都是一門必修課。以下為課堂摘錄。

愛講葷段子的馮叔,嚴肅起來真不是蓋的。一個人說對話,不一定會有市場,但是在恰當的時候說,會有市場。今天聊選擇和底線,我覺得正是時候。到2018,改革開放就40年了,民營企業發展中最難的事似乎還沒有完全找到標準答案,這件事就是政商關系。怎么選擇?怎么放棄?有哪些是底線?
政商關系的三個層面
1、企業與制度、法律的關系
比如你在擺攤,城管不讓你擺,你跟制度就發生了最直接的沖突。這是我們能看得見的商業和制度的沖突。
還有很多看不見的。我相信很多企業家并不完全熟悉自己所在行業的法律制度環境,特別是新創業的年輕人。比如很多年前,法律上有一條抽逃資本和虛假出資(前兩年新刑法已經修改了)。就是說,錢從你的甲公司調到你的乙公司,即使股東是一樣的,如果你沒有計利息,沒有交稅,稅務局可以視為你偷稅,這就是制度。

每一個創業者一定要知道,我們跟制度的邊界在哪里。很多時候,大家覺得這事兒空,但當辭退員工在企業門口要求勞動仲裁的時候,你發現這事是真的,這就是你跟制度的關系。
我們跟制度之間有關卡、紅綠燈和警察。不去了解,等于是裸體在槍林彈雨中跑,死了事小,關鍵死了很難看。
2、民營企業跟國有資本的關系
民企跟國有資本的關系分為三類:
平行關系,你不惹我,我也不惹你
對立關系,有沖突,有矛盾
融合關系,現在叫混合經濟
混合經濟有點像一個中國姑娘嫁給了非洲酋長,文化差距有點大,很多規則不一樣。國有資產除了資本的屬性,還得到很多超經濟的保護。它有先天的合理性、正當性、正確性,而且不可侵犯。民間資本混在一起,就比較辛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選擇,要不要參與混合經濟,怎么混合,是我們政商關系當中的課題。
3、企業與制度、法律的關系
故事每天都會發生,我們看一下成功的案例就會知道,可能觸碰到的底線在哪里?

虞洽卿與蔣介石
虞洽卿是民國時期跟政治人物關系最密切的一個企業家,小名叫阿德叔。他從寧波到上海,在荷蘭人的油漆行里做過學徒,在銀行跑過銷售,后上任為買辦,再后來創辦了企業。當年,蔣介石從日本留洋回來,經人介紹,在虞洽卿家住了三個月,認識了杜月笙、黃金榮。
后來,時局動蕩,虞作為上海寧波商會會長,受大家委托,找已經是委員長的蔣介石討一個清晰的說法。他星夜兼程趕到九江大營見蔣介石,問了幾個問題。
第一,你要聯俄、聯共、輔助工農,我們怎么辦?蔣說這幫窮人靠不住。于是他清楚了,他和這個制度是可以共存的。
第二,你要打倒列強,我們天天跟洋人做生意,怎么辦?蔣說,洋人怎么打得過?就是說蔣不會跟洋人做對,他們可以繼續跟洋人做生意。
第三,如果回到上海,能幫你做點什么?蔣跟他講,你回去告訴杜先生、黃先生,我們不日即可抵達上海,請杜先生、黃先生維持地方秩序,為我們籌集一些經費。
這個政商關系就變成了政治上的利益共同體,經濟上的同盟者,情感上互相依賴。
榮毅仁和鄧小平
建國后,有個榮毅仁。榮先生回到大陸,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都和政府站在一起,比如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改造,把錢捐給政府,自己進入公務員系統,成了上海市副市長。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找民營企業家出山,又找了榮先生。榮先生把當時落實政策發還給他的2000萬,又加了幾千萬,都投入中信。他為改革開放做出了大貢獻。最有意思的是,他去世那一天,福布斯宣布榮智健成為那一年的首富。
榮毅仁、虞洽卿是那個時代最成功的民營企業家。現在我們跟領導人的關系,要跟這個時代、國家的未來命運形成高度共識,并為此做出自己的最大貢獻。這樣,跟政治家的關系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持久的。總書記講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第一是親商、親切、親和;第二是清楚、清爽、清清白白。政商關系境界高的是這樣。
低境界是什么?吃飯、喝酒、給錢,然后折騰,這種跟政治人物的關系最終都會走向反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所有人的關系鏈條、是非鏈條都是經常變化的。
企業做大的兩種選擇
把企業做大是創業者、企業家永遠抑制不住的沖動。但如何做大?
跟權力做交易,做大最終會變成做難
以金融為例。有些金融機構的擴張方法非常簡單,就兩個絕招——杠桿收購+連環控股。比如一些保險資金,加了5倍、8倍的杠桿收購上市公司,先收100億的目標企業,然后目標企業再去收下一個300億的公司,連環控股,結果可以無限大。

但是兩層控股以后,實際權益跟你已經越來越遠,哪怕每層50%,兩層以后歸并到最上面的權益不到10%。這種情況下,分紅已經沒有意義了。什么重要?關聯交易重要,操縱市場重要,中間洗錢、掏錢重要,不斷地加抽水機,把利益抽到私人,再抽到某某地方去。
最近監管部門說妖精、吸血鬼,大體上說的是這種。這種手法離不開跟權力的結合。我不贊成這種路子,因為沒有辦法持久做大。只要政商關系扭曲,“大”就變成了難。
完全靠實力在市場中發展,壽命都很長
阿里、騰訊、網易,華為、小米、萬科,也是做大。靠什么?除了完全相信市場,依靠客戶、產品以及好的商業模式之外,我覺得還有三個標準:
我們看企業是不是好企業?第一,一句話是否說得清楚。第二,要看走不走貨。如果某個企業講得特別熱鬧,但任何地方看不見它的產品,這個企業再有錢,都會出事。第三,看企業家下班后跟誰在一起,如果跟公安、銀行、檢察院、紀委天天混,基本上都懸乎。

一個好企業要花10年時間做基本功,好好賣東西,但是賣東西掙的錢,只占你財富的三分之一。第二個三分之一是誰給你的?是時間,是全國人民幫你掙的。比如房地產,你買塊地,十年以后價值翻好幾倍。誰幫你掙的?全國人民給你掙的。這筆財富是你不需要額外付出的,但是這個財富是存在的,比第一個錢要多。第三筆錢更重要,你前兩件事都做對,規模上來,你上市,資本市場給你估值,給你發筆獎金。三筆錢合起來是所謂完全靠市場奮斗的企業家得到的最大獎賞,就變成了巨大的企業。
兩種企業家,區別明顯
政商關系做得干凈、簡單,企業家自由掌控的時間就多。
有趣的是,這兩類企業家的行為模式特別不一樣:完全靠市場的企業家相對高調,因為企業要有品牌影響力,就得跟媒體溝通,跟客戶溝通,在市場上講話。政商關系不正常的企業家都很低調,掙的錢,不能讓人知道,錢去哪了,也不能告訴別人。所以,往往叫神秘大佬。
神秘大佬從不學習,只搞定領導的愛好,幫助領導解決困難;靠市場存在的企業家特別愛學習和分享,不斷自我校正。
苦惱都來自于算計
減是非才能真正快樂
減是非才能真正快樂
天下事,花時間和金錢最多的就是平是非。
做企業很有意思。金錢乃是非物,商場乃是非地,商人乃是非人,生意乃是非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怎么快樂?只有一個辦法,減少是非。我賺100塊錢,我只惹20塊錢的是非。我拿50塊錢擺平這20塊錢是非,還剩30塊錢,肯定活得很好。千萬別只掙了20塊錢,卻惹了100塊錢的是非。

有什么辦法減少是非?
貫徹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就少。它會讓你算那些算不清的賬,看那些看不見的地方,做別人不做的事情。馬云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價值觀,讓他一下子看清楚這么大一個市場。
不攻于算計,是非就少。我們一生有三樣事情算不準:算不準掙多少錢;算不準未來的痛苦和快樂;算不準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結束生命。我們的苦惱都來自于算不清,卻天天算。
角色簡單,是非就少。我是和尚,最多偶爾被傳言跟尼姑有事,但你又是書記,又是市長,又是尼姑,又是和尚,一堆角色,復雜不復雜?
現場互動提問


提問:傳統房地產行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馮侖:橫向來說,房地產轉型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微轉型,我做住宅,在住宅里做細分,這就是微轉型。第二類,小轉型,不光做住宅,還做一點商用不動產,萬科就是小轉型,由原來單一住宅企業變成城市配套服務商。第三類,大轉型,從房地產轉到別的行業去了,萬達是大轉型,轉得已經認為自己不是房地產,或者說要脫離房地產了。
縱向來說,房地產已經由開發時代進入后開發時代。開發時代是掙三筆錢:土地增值的錢;通貨膨脹、估值、財富虛漲的價值;城鎮化剛需帶來的需求爆發。后開發時代,這些都面臨挑戰,特別是城鎮化以后,剛需得到滿足,二三線城市人口絕對增量在減少,增值已經很慢了。所以,最重要的是這三方面的競爭力:運營能力,品牌價值,資產管理的能力。
提問:您對政府的變化怎么看?
馮侖:最近我沒感覺政府過度地介入企業的微觀經營。幾個月以前,中央深改組和中央文件都專門提出一件事情——產權。政府承諾的事情,在換屆中要延續,不要隨時改變。產權界定,政府誠信,我覺得是政府對我們企業做的最大的兩件事情。
提問:房地產稅可能會開征,對房價的影響您怎么看?
馮侖:房子的價格是由4、5個主要因素決定的。比如住宅,第一,人口的增減;第二,產業的聚集度、就業率和居民收入;第三,城市的未來規劃;第四,政府關于住宅的制度安排;第五,才是稅收、利率,以及遺產制度等因素。
我的建議是,最好根據需要購買。過去10年買房就漲價這種事情,我相信未來不會這么簡單地重復。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