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一起用力挺进宫交h_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午夜av亚洲女人剧场se,她当着丈夫面被耍了k8,女警丰满的双乳

曾鳴 | 從0到0.1最難,但偉大孕育于此

時間:2017-04-08

曾鳴
 
二、0-0.1關鍵的挑戰:如何有效地找到切入點?
 
       曾鳴|湖畔大學教務長,阿里巴巴合伙人。“素有“阿里參謀長”之稱,馬云有言,參謀長這個職位就是專門為曾鳴設的。
 
       活動:2016年11月18日下午曾鳴在杭州西湖畔舉辦“卓越企業的孕育期:企業發展0-0.1的這一階段”的主題演講,優酷、喜馬拉雅、淘寶教育直播。
 
       我2006年離開長江商學院,加入阿里巴巴,每天面臨各種挑戰,在手忙腳亂的應付中不知不覺10年了。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2年前湖畔大學創辦,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創業者,看到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突然發現在阿里的這十年,無論是我們的實踐、積累的經驗、犯的錯誤、各種研究和思考,其實對大家會有很多幫助,所以靜下心來做很多的思考,和做教授期間積累的很多學術做了新的融合,這次公開課是一種嘗試,用一種方法,把一些模塊化的思考和穿透力的概念逐步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在創業路上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成績。
 
一、0-0.1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從0到1的概念,大家提了很多,《從0到1》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總覺得不過癮,具體怎么做,沒有講太多,它更多強調創新的價值。其實對于創新最難的是第一步,第一步是最難的,后面到1是擴張的過程,但是平臺孕育的過程非常難。
 
       對于使命愿景驅動的企業,有兩類典型:
 
       ?一個是機會導向,知道客戶在哪里,知道怎么切入,企業很快可以滾動起來,起步不難,挑戰在于如何繼續在浪尖領跑,未來長遠的持續發展在哪里;
 
       ?一個是能夠找到想象未來,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切入點,當下怎么給用戶提供價值,到底要不要聚焦,從哪里切入,這些是很困難的問題。
 
       所謂“互聯網+”就是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等改造一個個傳統行業。“互聯網+”本質上都是做平臺和生態,這是和往前不一樣的類型,所以戰略和打法都要過去不一樣,也因此在平臺型企業中碰到的問題就更大。
 
       我想特別提出一個概念:0-0.1,這是很多企業很難通過的一關。
 
       他們在孕育的時候至少需要兩三年,需要安靜下來去面對。我們在阿里看到的所有大項目,B2B、淘寶、云計算,到今天的菜鳥等等,我沒有看到一個團隊能在三年之內找到感覺和突破口的。這是平臺型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具有典型的意義。
 
二、0-0.1關鍵的挑戰:
如何有效地找到切入點?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因此,在0-0.1的階段,最關鍵的挑戰就是如何科學有效地找到切入點?;ヂ摼W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迭代優化,如果你沒有切入點,你連迭代的機會都沒有,你沒有辦法在一個和客戶交互的界面中,得到給你的反饋(什么好,什么不好,從而去改進),甚至連最基礎的一個問題“到底給什么用戶提供什么價值”,在早期都無法回答。
 
       你可能有模糊的感覺,但是在這個時間段,你對面向什么用戶用什么撬動是不清楚的,包括淘寶在早期,對于用戶到底核心是簡單、便宜、豐富還是體驗,都是不清楚的,我們經常都有非常激烈的爭論。在早期,從一個朦朧的感覺,到擁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誰是你第一批客戶,你創造什么價值”的思考,非常關鍵。
 
       第二個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平臺型企業如果沒有做出平臺味道,你是沒有邁出第一步的,讓平臺的原型長出樣子非常重要。要用最有效的辦法完成一個業務的閉環,很多企業把平臺攤得非常廣,但是平臺合圍不了,形成不了合力。平臺的面是從線開始做的,怎么做好線,怎么把真正的平臺價值推送給你的核心客戶,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還有一點是如何有效地試錯,創新都要試錯,是必須要花的成本,但是代價非常高。初創企業試著試著,錢也沒了,人也散了,自己也越來越沒信心了。怎樣才能高效地試錯呢?
 
       為什么要講這個主題?以前講戰略,都以為都是可以公用的,比如聚焦、不要多元化、一致性戰略,我后來意識到,在不同階段,戰略的打法完全不一樣。
 
三、戰略的不同階段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我把戰略分成四個階段:
 
       ?0-0.1是戰略嘗試期;
       ?0.1-1是戰略成型期;
       ?1-10是戰略擴張期;
       ?10-N是高效執行期。
 
       你可以看到,在每一階段,公司的主線、風格、重點都不一樣。
 
        1、0-0.1階段
 
       核心是創新、試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引導公司向前走的是vision(愿景和方向),最需要找到的關注點是盡快找到切入點,公司才能夠活下來,要不然做的都是無用功。
 
       第一個切入點才能給公司帶來正向的積累,第一個階段最依賴的當然是創始人。這個時候資本的杠桿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很多公司陷入問題是原型沒有出來,這個時候錢多只會壞事情,因為你大方地鋪開試,沒有得到更多有效的反饋。
 
        2、0.1-1階段
 
       到了第二個階段,需要一個新的能力,是結構化思考的能力,把第一個階段看到的方向和亮點聚合起來,避免混亂,團隊走向共識,讓共識成為公司向前發展的指導工具,這個時候需要找到引爆點,快速規?;l展,引爆點非常重要。
 
 
       3、1-10階段
 
       引爆之后要進入第三個階段,光靠團隊已經不夠,要依賴組織,組織和成型的戰略要匹配,戰略不能是模糊的想法或者團隊認識,而是能夠被傳達、分解,被大多數基礎員工了解,戰略清晰到可以變成業務模式,在業務模式中了解自己創造什么價值,靠什么賺錢。第三個階段是要找到發展的杠桿,比如資本的杠桿。
 
       接下來用案例來分解。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第一個是淘寶的案例,因為大家比較熟悉,也走得足夠遠,所以做下分享。
 
       我們跟淘寶很多同事梳理過好幾次,這次從新的角度有新的理解。0-0.1的階段,我認為過了這個坎的象征是GMV過了一個億。當時馬云逼孫彤宇要過一個億,馬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過一個億,但是模糊中感覺會發生化學反應。

       06年壓力很多,逼著創新;07年淘寶日GMV過億,全年是433億。這是0-0.1階段。
 
       到了08年,淘寶是1000億一年,淘寶只排到第四名,前面是國美、蘇寧等,但是這幾家都沒有超過1050億,在1000億上下徘徊。
 
       到2014年就過了1萬億,這是爆炸期和膨脹期,能夠跑得這么快,和0-0.1這個內核很夯實有關系。
 
       我把日收入過億作為0.1-1階段的里程碑標志,因為日收入過億的成型是基于平臺上各個角色賺錢,平臺才能賺錢,我們引入了精準廣告營銷體系,全套體系把淘寶上各個角色的利益用互聯網的方法自動完成,而不是靠人工完成,通過算法和智能引擎讓海量玩家自己聯系在一起。
 
       這其中給整體帶來巨大帶動的是幾十萬、上百萬淘寶客和賣家聯系在一起,淘寶賣家可以提供商品鏈接,小廣告主通過把這個鏈接放在自己小網站上,只要他的網站有人點擊和購買,小網站就可以分利。
 
       這是一套自動化的網絡體系,不需要淘寶有很大的人力,這就是智能算法的價值,否則投入再多人力也做不了這個事情。這樣一套新時代的機制奠定了淘寶利益分配的機制,這是第二階段非常重要的關鍵點。第二階段最核心戰略是這套廣告體系。
 
       第一階段戰略的核心就是社區,早期賣家和買家的關系都沒有辦法清晰劃分,很多好賣家本身就是好買家,好買家本身也演化成好賣家,因為好賣家發現機會好,就自然而然發展成賣家。早期新物種的角色定義很模糊,但是給了他們一個自動發展和演化的可能性,這是早期淘寶很大的特點。
 
       第二個階段搜索和廣告成為淘寶的推動力,當時我們嘗試植入收入模式的時候,很多淘寶小二都會臉紅,認為淘寶都不應該談錢這種事情,因為淘寶早期非常強的使命驅動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行俠仗義的武俠文化、小二文化奠定了淘寶非常重要的內核。
 
       在這中間,一個很重要的戰術上的基石就是旺旺,也是受QQ啟發,雖然早期是想做出來跟QQ競爭,但是這個工具起到的價值是允許賣家和買家直連互動,從中產生非常豐富的淘寶市場文化,這是淘寶把ebay趕出中國的重要手段。
 
       ebay禁止賣家和買家聯系,這樣交易才能留在平臺上,ebay才能收費。淘寶讓買家和賣家在直接聯系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也帶來品牌認知和“親”這樣的淘寶體。
 
       如果沒有這樣文化的沁潤,淘寶是無法完成這樣的生態的?;仡櫟臅r候,我認為淘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很放,我問早期的人苦不,他們說玩得很嗨。如果一個人憋得太緊,壓得太嚴,是沒有創新的可能的,只有放開,才有可能完成大的創新。
 
       第二階段是野蠻生長,自下而上、自我驅動,員工看到什么事情就啟動一個項目,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機會就去嘗試。
 
       到了第三個階段,光野蠻生長也不行,開始啟動組織的力量,如何把明確的戰略和自下而上的創新結合起來,挑戰非常大。這個時候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是開放平臺,各種各樣的軟件服務商、代運營等等角色出現,淘寶從交易市場走向電子商務圈生態,整個阿里后來都聚焦于最底層的設施,把上面的各種創新讓給外部合作伙伴去做。
 
       可惜,我們都沒有享受到高效執行的紅利,淘寶也在面臨著這個挑戰,大家也在思考新的模式,馬云也在提出“新零售新模式”概念等等,我們怎么在這個模式上繼續優化?只有換引擎,不斷升級和換代。
 
       每個創始人都要想象自己處于哪個階段。
 
四、如何提高0-0.1的成功概率?
 
       第二個問題:如何提高0-0.1的成功概念?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眼高手低、試錯一定要基于Vision(愿景和方向)、懸崖邊的狂歡、自我修煉(自信和自疑)”,這四點心得不一定準確或窮盡,是根據阿里經驗和創業者溝通中單獨提出來的。
 
0到0.1卓越企業的練成
 
       心得1、眼高手低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我今天更多是面向以平臺、生態等作為未來模式的企業的討論,這樣的企業會越來越普遍性,而很多企業也希望跟這樣的企業更多互動和合作,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對于這類企業來說,最難的是眼高手低,你要雌雄同體,要有宏觀思考的能力,保持對未來的想象力,保持大的格局,你又必須腳踏實地從非常小的點切入。
 
       我剛到阿里,我和馬云溝通,他天天和我講要“刺刀捅進去就出血”,如果你拿刀捅一塊板,捅了好幾刀也許都沒有捅破。所以,你光說大的沒用,不能光畫大圖,如果太會談,這是幾個精英在一起經常會發生的事情,等做了兩年,最后發現做出來的不是你想要做的事情。當然,如果你太偏向于執行力,做了兩年,你會發現有人跑到你前面去了,你也就沒有機會了。這是兩個很常見的事情。
 
       具體來講,在0-0.1階段,不要追求干凈漂亮清楚,在這個階段,戰略是講不清楚的,更不用說業務模式和收入模式,這是一個逐步磨的過程,要先從邊緣的軟柿子開始捏起,捏多了,你自然可以捏更硬的,如果是一開始啃硬骨頭的,一般成了先烈,因為你成了別人的樣板。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一開始不要怕事情小,要敢于從小的事情切入,但是你切入之后要知道有放大的可能,而不是切入之后還是小的。
 
       我補充一點,大家融資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句話,「你要和VC在電梯兩分鐘講清楚你的產品」,這是扯淡的,但是在你A輪的時候,你要盡量能講清楚你的客戶的核心價值在哪里,也不一定能講清楚,但是一定要逼自己想清楚。想的時候不妨大一點、遠一點,做的時候不妨小一點、準一點,你才有機會攻下第一個山頭,才有機會攻下一個。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心得2:試錯一定要基于Vision(愿景和方向)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很多人試錯后,整體還是散的,他試了很多東西,也有很多沉淀和閃光點,但是閃光點拼不到一起,形成不了有突破力的尖刀打開局面。你一定要有一個vision作為試錯的前提,否則你試了也白適。只有基于某個基礎去測試,你才有迭代的路線和方向。如果沒有這個作為前提,就是盲人摸象,最后也摸不出一張整圖出來,死了也是冤枉,確實做了很多無用功。
 
       試錯是為了找到未來在今天的映射點,這個點才能帶你走向未來。用一個專業的詞,就是有紀律性、目的性的試錯,知道結果和目標,這是Vision(愿景)到Action(行動)的關系。一方面要快速行動,但是背后有非常清晰的Vision。
 
       在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擁有Vision?
 
       其實,尋找Vision的動作本身就能夠給你帶來Vision,你天天看未來,看過了就會比別人好,這不是誰天生就會過的,而是一個過程。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心得3:懸崖邊的狂歡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這是和創業者內部討論中給我的一個啟發點。我是突然抓到他的這一個點,他不斷重復:“我們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了。”
 
       我突然發現問題出現在哪里。因為一個公司如果以三個月或三個星期作為周期,根本試不出像樣的東西,導致公司整體很焦慮。一個創業公司資源有限、資金有限、競爭激烈、活在生存邊緣,因此緊迫感是要有的,但是不能彌漫到組織的每個環節,不然就沒有創新的空間。
 
       CEO即使沒有辦法也要擔著這個壓力,即使沒有錢了,也要談笑風生。阿里也出現過只有10個月的現金流的時候,也是到了最后兩三月才看到現金流的增加,都有向死而生的經歷,無論是運氣還是勇氣,能夠扛過去是很重要的,該扛就要扛,你要保證組織的彈性。
 
       那么,你最后是靠什么闖過去的?
 
       其實就是信不信的問題,阿里后來有一句土話叫做“相信相信的力量”。你光一層相信不夠,要有更多相信才能不斷走過去。

       2012年是淘寶開始討論第三個階段戰略升級的時候,會議開得特別焦灼,爭論非常激烈,最后結束的時候我蹦出一句話,讓大家嚇一跳,我說:“Vision(愿景)是拿來挑戰的,不是拿來證明的。”
 
       Vision是需要相信的,相信的人才會做,做后才能證明是對的。你不信,Vision就不會成。在公司早期,無論找員工還是合作伙伴,你會發現,能夠跟你團結在一起的都是無產階級,都是一無所有的人,因為沒有,才會想一起去拼命。
 
       淘寶早期跟美特斯邦威聊的時候,馬云也出面了,至少聊了四年,對方才覺得可以到淘寶開個店試下,前期根本不信。早期你沒有辦法借誰的力,生態的早期就是沒有積累的人因為相信共同的Vision才走到一起的。
 
       你如果沒有激情,走不遠,激情很大原因是你喜歡,沒有激情的團隊你扛不過那么多坎。這個事情如果你做得沒有樂趣,你也做不下來。阿里云從09年開始,Vision很清楚,來的人都是信的,但是每年都會送走一批人,就是打殘的,然后再引進一批人進來,一批批人往前拱。你如果沒有這樣的enjoy(享受)的感覺,堅持不了很久。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心得4:自信和自疑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創始人經常處于這樣的狀態之間,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對的,有時候覺得自己想的全錯了。萬一把公司帶到坑里怎么辦?什么時候該民主?什么時候該獨斷?堅持還是放棄?中間肯定有運氣的成分,但是這本身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最難過的坎就是這個坎:極端的孤獨、極度的自我懷疑,但是只能相信自己。
 
       如何克服?
       如何提高心力?
       如何保持適度自我懷疑下的自信?

       這兩年互聯網發展和傳統結合越來越緊密,有的人行業經驗比較強,有的人互聯網經驗比較強,有的人懂平臺思維但不懂商業,有的人懂商業但不懂平臺思維,在這個過程中間,自己的優勢怎么堅持,什么時候去聆聽,怎么把這些東西糅合在一起成為團隊的智慧,這是非??简灤蠹业呐Φ模且惨m當保持游戲的心態走過這個過程。
 
       2012年,董事會跟馬云談過一個話,就是多年找CEO,但是都沒有找到,馬云做著做著就成為一個好的CEO。很多時候想找到好的CEO,但還是從相信的人中間走出來。

 
五、平臺型企業的0-0.1
 
       這是今天分享的第三個問題。這個過程最關鍵要做哪些事情?我總結三個原則、四個決策。
 
0到0.1卓越企業的孕育
 
       1、平臺的三個原則:
 
現場提問
 
       首先,只要你想未來演化成一個平臺,設計理念必須是點到點的網狀結構,而不是B2B的線性控制,才有平臺演化的可能;
 
       即使京東今天很成功,但是因為基因是B2B體系,所以在對外的體系建設上和阿里不是一個等量概念。互聯網核心在“網”,如果你不是網,就沒有價值,如果你是傳統的供應鏈,就是傳統的商業模式。你一開始就不能做成一個封閉的體系。
 
       第二,鼓勵點對點直連互動。不要事先預設太多的結構和關系,網絡結構是浮現出來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旺旺最大的價值就是買家和賣家連起來了,也把買家和服務商連起來,只有彼此直連,才會有生態、驚喜、新物種,如果一上來就是嚴格管理的計劃經濟模式,每個角色都被事先規定好的,這個模式就沒有了可能性,它只有優化,不能演化,長不出新東西出來。直連互動背后的邏輯是“網絡的結構不是預設出來的”,淘寶的淘品牌我們沒有計劃,ERP、SAAS軟件商也沒有預設,當點和點的連接足夠緊密就連成線,網狀結構的演化浮現是做平臺的心法。
 
       第三,一開始角色不能被太清楚的定義,否則就會被局限。
 
       很多對平臺未來價值最大的人都不是最先設定的,這才有驚喜。角色的分工和合作是逐漸演化出來的,平臺化、生態化的本質就是特定領域社會分工、合作重構的過程。我們這個時代和工業時代的差別是演化的理念。
 
       2、四個核心決策:
 
       第一,核心客戶價值足夠強大、鮮明、容易感知,是一個平臺能否起步非常重要的一點;
 
       一個平臺你可能有很好的理念,但落足點是你的客戶價值是否足夠清楚鮮明。你的理想再好,不會因為你是平臺,就來用你的服務。
 
       平臺為什么起步難?
 
       因為你要用平臺的原則和打法整合出一個服務,客戶還能因此滿意,你才能找到第一批用戶。平臺往往一開始尋找很小的切入點,你找到的客戶是原來社會邊緣的客戶,因為社會上原來給他們提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很差,雖然你提供的也不怎么樣,但是已經有5、6倍價值的提升,他們就會來用你,只要有人用你,你就有演化的機會。只要有愿意用你服務的用戶,未來就會跟你一起成長。
 
       Facebook最早的用戶就是一批哈佛的無聊看女生照片的男生。正是因為這么一個清楚的用戶訓練過程,模型和網絡才能開始迭代和優化。你想不清你創造的價值,一切都是空談。
 
       第二,準入門檻有多高?
 
       服務的領域不一樣、目標不一樣,準入門檻不一樣。淘寶選擇了零門檻、誰都可以進來的領域,但是平臺治理難度很大,因為只能事后治理。方向決策難點是選什么都可以,每個方向都有優點和缺點。
 
       第三,信用問題如何解決;
 
       一個平臺的價值就在于信息的對稱和流轉效率,再者是信用,沒有信用就沒有平臺。淘寶早期發展出的另外一個里程碑發展就是支付寶,基于支付寶形成信用體系,在一個缺少信用的社會建立一個信用體系,這才帶來生態發展最基本的東西。
 
       只要你建設平臺,就要回答誰來提供信用。是賣家自己說,還是你來對大家的信用打標?如果是后者,你怎么解決規模、眾口難調的問題;如果是前者,賣家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信,買家如何認證賣家的信用?這樣的方式交易最初成本是否過高?如果讓買家評價,如何避免買家的惡意行為或者個人便好?怎么篩選出買家的共同行為給賣家?

       這都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平臺治理的問題。
 
       第四,基本功能如何滿足?初步的角色分工。
 
       平臺早期最忌諱的就是做得太廣太薄,什么點是最關鍵的功能,從而讓平臺跑起來?這個功能的定義很重要。

       我用淘寶案例簡單做下補充四個角色點。
 
       · 淘寶最開始是完全扁平的社區,沒有角色細分,好的買家轉化成賣家,賣家和買家相互轉換。后來有的賣家沒有好的貨源,但是服務能力非常好,就成了服務商。后來又有專業的賣家過來,角色越來越豐富。
 
       · 旺旺鼓勵賣家和買家的直連互動;
 
       · 支付寶的擔保交易+淘寶的信用體系。
 
       在當時對于解決網絡交易環境有很大的作用,今天大家如此習慣網絡交易,但不知道早期網購有多么困難,大部分還是依賴于同城交換,現在一天能夠發2億包裹,信用演化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要提供一個平臺的效能,就要實現角色的專業化,05年淘寶做過一個重要的選擇就是把買家和賣家的信用分開,賣家只有通過銷售形成專業信用,朝向獨立的角色開始專業化發展。

 
六、0-0.1的最小業務閉環
 
       最后分享一點,所有的這些,在0-0.1,到底怎么算才走過來了?

       就是你完成了最小業務閉環,但前提是按照平臺化原則,你的產品架構是平臺化的,你堅持的是網絡的對等原則,你沒有越位進去做端對端的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你完成了客戶(不管客戶多少)的基本需求價值提供。
 
       最小閉環也有一些很復雜的考量,怎么叫完成閉環呢?
 
       是最基本的客戶價值?
       最關鍵的角色?
       用戶最低規模?
       最小網絡覆蓋?
 
       用戶規模直接和推廣成本、投入資金、融資掛鉤,怎么在最小用戶規模下趟出一條路?有時候你沒有一定的用戶規模,的確沒有辦法跑通平臺模式,特別是平臺本身一定要有用戶規模,有的可能需要百萬級,有的可能需要千萬級。你早期可以不用鋪那么開,鋪太開,反而不利于用戶服務的精準。但是太少,可能啥也試不出來。
 
       我們聚焦看O2O平臺的時候就非常明顯,是以一個社群、區、城市還是省作為最小網絡覆蓋?是哪個網絡作為突破口來測試你的模型?

       我舉例說明下:
 
       我前兩天看到一個美國訂餐服務,Opentable,這個網站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餐廳和用戶,在手機上就可以訂單,非常簡單的平臺,但是這個平臺早期四年差點破產,因為它當時在美國200多個城市同時鋪開,一個組織的能力是有限的,200多個城市的總量看起來很好,但是網絡極端稀疏,攤到200多個城市之后,啥都不是。
 
       于是收縮到2個城市,華盛頓和舊金山,它的總部在舊金山,這兩個城市很典型,餐廳多,人時尚,在聚焦一年后,餐廳和用戶都達到了最低覆蓋,這個案例中,城市就是它的最小網絡覆蓋。
 
       如果是做到全國覆蓋,那只是后臺的規模經濟,而不是前臺的網絡效應,所以它一開始鋪開打,就是很大的錯誤,現在很多企業會犯類似錯誤。你要清楚自己的業務要什么樣的網絡結構,有的只需要很小的分支結構,完成小壟斷,然后提供足夠好的空間做跨越式的發展,有的則需要很大的網絡結構。
 
       今天核心講0-0.1的階段如何提高成功概念,突破業務難關。謝謝大家!

 
Q&A
 
       曾鳴:平臺型的企業沒有vision(愿景)是沒有辦法走出來的。
 
       Vision(愿景)式的動作比靜態的vision(愿景)更重要。當你要做足夠大的企業或生態的時候,你要有足夠大的vision(愿景)支撐。某種意義上,阿里巴巴的特點在于馬云一開始就定了一個特別廣的vision(愿景)“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套到哪里都可以。

       但里面還有一句話,是“用互聯網的手段改造商業”,互聯網不斷在變,改造的手段就不一樣,商業不斷在變,所以生意機會更多,每3、5年阿里就密集思考未來,從vision(愿景)的角度去思考事業夠不夠大,而我們內部幾個人是在不斷做的過程中明確這個vision(愿景)要不要去做。Bat對于云計算的不同判斷,就會影響不同的布局。不管企業大小,努力去看未來的意識,肯定要比傳統企業強很多。
 
       技術驅動型的企業有兩類:轉化為明確產品滿足用戶需求、基于技術產生的可能性達成平臺,比如谷歌,google就是把人工智能當作應用,而不是當作實際產品。
  • 分享本文到:

  • 關注隨銳:

    微信
    微信掃描,獲取最新資訊
  • 聯系我們: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建議,
    請與我們聯系:
    suiruikeji@suirui.com
×